《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4879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初所分封的异姓贵族中,除少数封在中原,主要都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燕国是为防御北方戎狄而分封的异姓贵族B. 异姓贵族的分封是保护中原姬姓诸侯国的屏障C. 西周分封战略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 西周的分封战略导致诸侯割据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主要都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说明分封贵族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原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燕国的分封体系,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原则,不符合材

2、料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导致诸侯混战,D错误。2.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削弱

3、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3.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分封制渐趋瓦解B. 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D. 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答案】B【解析】齐国攻打鲁国,这说明诸侯混战,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故A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鲁国的祖上周公是王室成员,齐国的祖上姜太公是异姓功臣,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因为“世世子孙无相害”,齐国退兵,这说明旧制

4、度仍有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正确。4.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西周宗法制的等级序列是A. 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B. 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C.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D. 周天子-卿大夫-士-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血缘亲疏表现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严格的等级,故选C。其他各项错误,排除ABD。5.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根据宗法制,周王和所有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

5、.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因此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和等级从属关系,正确;周王只是相对于同宗族的诸侯是大宗,对功臣和先代贵族,周王和他们之间并不是大小宗关系,错误;周王对各诸侯国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项。6.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不

6、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B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7.汉书记载:“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这表明A. 秦朝仿中央官制,设立地方政体B. 秦朝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国理念C. 秦朝地方官制有分封制遗风D. 秦朝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秦朝仿照中央官制,在地方设置了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7、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有分封遗风”表述错误;排除C;“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联系所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8.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 皇位世袭B. 君权神授C. 皇权至上D. 皇帝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

8、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和皇位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皇帝独尊指的是皇权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9.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推断出A. 宋修史书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B. 宋修史书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C. 史官在修史时听从于党人的意见D. 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史官受党人影响,修史时多不敢直笔,这说明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9、故B正确;宋史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至于部分内容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不能说全部不能反映历史原貌,故A错误;史官修史受党人影响,不是听从党人意见说法,故C错误;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表述错误,故D错误。10.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唐朝设置节度使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使得诸侯王国势力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正确;唐朝设置节度使,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政大权,节度使的设立加剧了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错误;宋

10、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主要是为了防范武将专掌军权、独霸一方、反叛朝廷,起到了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符合题意,正确;元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起到了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符合题意,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正确答案为D选项。11.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示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A. 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B. 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C. 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D. 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

11、内容“明法”“诗赋”“策问”可知其注重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反映了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未体现效率高低,故C项错误;唐代和明清的科举制都是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性质相同,故B错误;唐代考试名目多,体现不出难度的高低,故D错误。12.学者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指出:科举制使得做官第一主义得到充分发挥,它“像从外部为中国的官僚社会做了支撑的强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作为一种配合物,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贯穿科举制的“学而优则仕”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B. 读书考试做官的模式在一定程度

12、上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 科举制不断地为封建官僚社会输入新鲜“血液”,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D. 科举制形成后,科举入仕成为封建社会官员的唯一来源【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D项中“唯一来源”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对科举制的正确评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3.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谕说:“各省督抚年终汇奏事件,向由军机处将有无迟延遗漏,查明具奏。嗣后各督抚年终汇奏各项,均著各部院衙门详悉查核,汇送军机处复加考核,如各该部有疏忽遗漏,军机处又不能详加核正,经朕看出,惟军机大臣是问。”这说明军机处A. 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国家机关B. 听命于皇

13、帝,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C. 实质是形式上临时性的事务机构D. 担负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的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军机处。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总揽大权,也不负责稽查各部院衙门,故排除A、D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根据题意可知,军机处负责各省督抚年终汇奏,并完全置于皇帝的掌控之下,所以实质上是形式上的临时性的事务机构,故选C。【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对军机处性质的掌握,虽然军机处貌似位高权重,总揽大权,但实际上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1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

14、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 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丞相能够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还能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减少专制统治下的决策失误。因此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就是认为该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丞相制度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构成制约;废除丞相制度,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

15、属于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5.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疏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B. 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C.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D. 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结合宋朝社会政治环境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代宽松的社会环境,而王守仁极少涉及朝政,正是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强化,因此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是导致上述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