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4500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包括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D 符合题意,选D。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2、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

3、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故D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贵族,故B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错误。4.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

4、功劳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分封诸侯国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室、功臣、先代贵族,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属于先代贵族;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是功臣;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是王室;甲、丙、丁均可能被封为诸侯王,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不可能被分封为诸侯王,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被封为诸侯王”,联系所学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分析解答。5. 根据中国古代宗法制,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首先是A. 周王最聪明儿子B. 周王最宠爱的儿子C. 周王妃子所生的大儿子D. 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答案】D【

5、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中国古代宗法制,能够继承周王王位的人是周王的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选D项。AB明显错误;干扰项是C周王妃子所生的大儿子,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年龄再大,即便他是长子,但也不是嫡长子,无王位继承权,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归纳: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6.从地方行政

6、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此处封建时代显然是分封制,故为西周。7.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地方实行何种制度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B.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C.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C【解析】重大问题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体现了君主专制

7、,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失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正确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8.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故答案为A。B

8、项不符合材料所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所述矛盾,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已明确“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朝时发生变化,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9.“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

9、独伸之象”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度与材料中“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符,排除C。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排除D。10. 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A. 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B. 郡县制比分

10、封制更具有优越性C. 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D.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分封制与郡县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不能够准确、全面的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排除BCD。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全面,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11.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

11、制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虽然灭亡,但是秦所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却保存了下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经济领域,非政治领域,排除;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B、C。12.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西周封邦建国B. 秦朝设郡置县C. 汉朝行“推恩令”D. 元朝广设行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

12、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选项时期不对。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本题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诸侯”和“郡”。历史上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行的现象只有汉朝初年。汉朝初年,郡国并行,行政区划呈现“斑马式”的特点。时代一旦确定,其他选项都被排除。13.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13、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 世袭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但察举制有很大的弊端,用人之权在上,往往不能按照真才实学推荐人才。导致了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因此选C。考点:察举制点评:注意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14.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

14、见,唐代科举A. 沿用九品中正制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 存留察举制痕迹D.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有相似之处,故答案选C。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的高低选拔,排除A;根据题干“兼顾”“有时”可知录取方法较为灵活,排除B;D虽然本身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主旨。15.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

15、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 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 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 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可知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构,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职能重合”表述错误;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三省权力的制衡,排除D项。16.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说明了A. 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B. 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C. 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D. 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个部门之间过度牵制导致效率低下,B项正确;材料体现三省的弊端,而不是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排除A项;三省的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