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4442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优化学案)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2(学案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

2、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代三省六部制C宋朝二府三司制 D明代内阁制4“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独立自治 B小国寡民C封闭保守 D彼此隔绝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

3、”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6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里的“新”、“不同类型”指的主要是A城邦民主制度 B邦联制 C君主立宪政体 D联邦共和政体8学者景德

4、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A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C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D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9(学案)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10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

5、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11(学案)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2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

6、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B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D 清末“新政”的推行13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这说明共产国际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 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14(学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

7、,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5(学案)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16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8、”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17(第二次月考)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C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18“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建立了

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19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优化学案)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祖国失散已久的又一个“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原因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2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现代某一外交现象时指出:“它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国际地位;它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政府的偏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寻求了必要的国际

10、支持和援助”。这里的“它”是指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反对霸权主义政策22“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A政治上发表反苏的国情咨文 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 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23全球通史叙述道: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A两极格局形成 B多极化趋势出现C两极格局瓦解 D世界新格局形成24冷战结

11、束后,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出A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C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 D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18分)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往往受到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乃至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

12、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1)美国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面临的问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8分) 26. (周测题)(19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