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65982619 上传时间:2021-0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至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

2、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

3、情感。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主动降低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美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因此,亟待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

4、,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体验劳动的意义,内化劳动情感,主动创造劳动价值。一是加强日常劳动锻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年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通过洗衣、扫地、帮厨等体力劳动和备考、做实验、写作业等脑力劳动,让青年学会总结和反思,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让青年走进工厂、社区、农村、部队,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培养青年创新性劳动精神。(摘编自人民论坛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

5、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终极目标。针对青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过程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当代技术持续不断地迭代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创造性劳动夯实基础,为智能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支撑。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不能使劳动教育徘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边缘,更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

6、生独特的心理场、生理场和大学物理场、文化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环境。高校应重视培育以集中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重体验重内生,也重视分散性形式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重融合重特色。鼓励大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中知行合一,通过动手操作、内化吸收、实践创新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迁移,铸就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危害等危机时的公共服务意识,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维度引导学生在个人命运与社会需求上的统一,提倡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材料三:立德要上接“天线”。立

7、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矢志艰苦奋斗,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教育提供大力支撑,高职学生大有可为。立德要下接“地气”。企业招聘员工,越来越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接“地气”,将劳动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

8、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立德要唤醒“内心”。最积极、最深远的教育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和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能和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立德重劳,崇尚大国工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因为这是提升青年人综合素质的要

9、求,更是民族复兴的要求。B.当前,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劳动态度。C.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关键要依靠劳动实践,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主动创造劳动价值。D.劳动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教育青年有报国志向,关乎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等都需要教育的支撑。2.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可知,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学校在青年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其发展过程要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C.根据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

10、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让其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D.根据材料三可知,立德既要高瞻远瞩、把握方向,也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3.下列说法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最佳的一项是(3分)A.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B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C.“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部分青年意志软弱化,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D.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的一份崇

11、高的敬意。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三则材料都跟培育新时代青年有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上图书馆 王佐良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

12、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

13、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

14、,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此后若千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

15、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德波伏瓦的话,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也引出其在图书馆读书学习成长的经历。B.本文作者在“公书林

16、”阅读中学生杂志时,觉得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内容有趣,便对此人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C.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一句,意为在图书馆阅读让自己进人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时候,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D.第段中,作者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表达了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清华大学“第三阅览室”比喻成给我的教益极多的“一大恩师”,饱含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强烈的感激之情。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为结局很圆满做了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