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65969850 上传时间:2021-02-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语文的探讨范文 关于语文的探讨 纲要: 一、语文的天性(兼容并包、天降大任)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二、语文的人性(人文精神)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三、语文的品性(品质性格)我们怎样学语文 四、语文的个性(教学实践)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 五、语文的本性(本色语文)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六、语文的灵性(读书写字)人的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今天来是跟我们登封市的老师交流、是来向大家学习的,而不是传经布道。我是从商丘东土而来,登封在西而且又是佛教文化精深之所,所以我不是像达摩那样东渡传扬佛法,而是学唐玄奘西上取经。 我想先给大家读一段我前年看

2、过的文字,借此来开启我们今天关于语文的探讨。 xx年第 _语文教学通讯卷首语选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_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怎样学语文。 _说:“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 _并列的一个学科,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 他还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 这些话道出了语文的特点之一。 一、语文的天性 语文教育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 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悦群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座谈会”上提出,“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无疑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一次

3、重要突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是语文教育的“叛徒”,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合生活和实践,他让他的语文课包容了更多的东西,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也有主张认为语文不应该承担过多的非语文任务,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例如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并不就是语文。 然而语文,终究还是有 _个性的语文,语文的天性就是它的包容性,它当仁不让地成为包容一切的大综合科目。我们当然不应该故意误读、歪曲新课标,可语文应该有自己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点也不容置疑。我们在打破语文传统观念时,只须注意把握“度”,让语文和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恰到好处,不超限越界,不喧宾夺主,不本末倒置,

4、语文是应该能找到自我定位的。我们应该走出单一的语文学科层面,将视野投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大语文”。只有坚持大语文的方向,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言与文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它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当然,它同时也重视语言教育。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模式,作为移 _家的美国非常强调培养实际有用的读书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种是以 _为代表的东西方混合模式,它坚持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较好地处理了基础与运用、古典与现代的关系,语文教育波折较少。 三种

5、模式走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了语言与文学、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道路。 可是我们呢?我们选用的是哪种模式?应试教育消磨了我们老师和学生所有的 _与梦想,语文沦落为仅仅是某些时候才使用的工具,那就是过独木桥时的拐杖。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孩子们有这样的疑问:“老师,你让我们背诵这些诗词和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们现在又不用这些语言说话。”可是,他们不知道,一个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孩子与一个单纯地把语文当作工具学科使用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前者的目光更加澄澈,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想象力更加丰富,创新欲望更加强烈,因而也就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更能在沧海横流之中尽显英雄本色,因为

6、他的才能是综合而全面的。前年我教高三语文课的同时在高一带了一个班,尝试着用古典文学与现代阅读结合的方式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分析和概括能力。半个学期以来,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不敢说这种思路一定能把学生带进他们梦想的殿堂,但我知道孩子们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并且他们也从这样的课堂上找到了自我。他们设计的新龟兔赛跑的结局让我看到了希望,孩子们的想象力并没有磨灭,他们还是能写出“雪化了,化成了春天”和“水很活泼”这样的句子,他们还能用未泯的童心为龟兔赛跑找到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结局。 二、语文的人性 我们再来说说语文的人性。 语文教育直指人的内心,它以塑造灵魂为己任,

7、决不单单是文字游戏;教师也决不能只是传授机械死板的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韩愈师说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一直有一种不成熟的想法:“人才”这个词,“人”在前,“才”在后,所以应先 _后成才。可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疲于应试,根本无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大气候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又有很多欠缺,如何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现在的教育教出的多是一些只有专业技能并无德行的“才”来,却不是真正的“人”。 司马光的人才论有一段内容这样说: 才德全备的叫做“圣人”,才德全无的叫做“愚人”;德行胜过才能的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叫做“小人”。大凡选拔人才的方法,假使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的

8、话,与其得小人,还不如得愚人。 _呢?由于君子拥有才能可以行善,小人拥有才能足以作恶。持才行善的,可造福天下;持才为恶的,遗害无穷。愚人虽想为恶,由于智慧不周全,才力不能胜任,如同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智慧足以实现他的奸诈,勇力足以达成行暴,等于虎添双翼,他为害之大无与伦比!有德行的人,被众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众人喜爱;喜爱的容易亲近,尊敬的容易疏远,所以选人才的人,大多被人们的才华蒙蔽,而忽视了他的德行。自古以来,国中的乱臣,家庭的败子,大多是才华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至于造成国亡家破的太多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才? 语文教育需要人文思想的参与 语文课是所有中学科目中最具人文性

9、的一门课程。它的人文性的第三层内涵即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生活,特别是关心人的当下生活。既然是要关心人和人的生活,那么语文教师便不能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他要有自己的立场,要能够 _思考。当然,这思考必然会有副产品痛苦。可是,没有思考,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很多时候,我总是责怪学生没有 _意识,没有人文精神,可是我自己却很少反躬自问:我有没有人文精神?我有没有把学生当成个体的人去理解去尊重?我能不能低下自己高昂的头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上,常常用教育的技巧和手段去教学和管理,却不知道用人心这样一个最好的沟通方式去理解学生。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便

10、是:我们有些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只看成绩,没有读书,没有思考,况且即便是学习也不是站着,以个性的个体存在去 _思考,而是跪着甚至是趴着。他们的眼睛只像是镜子,原原本本映照出面前的东西,却不能去发现去创新;他们的大脑也只被动地接受教师和书本的知识,不能去思考其中的是非对错。 程翔老师提出要“用语文改造生活”,王栋生老师也主张语文老师应该是思想者,其实质都是想让学生的生活因为语文而有所改变,因语文而增加深度。 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内容已经出现在新课标中。语文老师不应该只会教学生做 _,还要教会学生思考。语文的人文关怀应该在细节方面得到体现。但是,人文性教育不适宜锣鼓喧天、 _般进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

11、物细无声,人文教育的效果也应如此。它与一切 _无缘甚至对立,它应老师学识修养的潜移默化,它的另一个根源就应该是大气磅礴的人文精神。语文课呼唤人气回归!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xx年11月8日,星期三,下午,三年级20班,我的作文课。 我一向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这样会影响我的思路,进而影响课堂效果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可是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睡着了。 我很生气,就表面循循善诱实则冷嘲热讽地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王勃之才,大可一觉醒来交给我一篇不亚于滕王阁序的文章;否则,睡觉好像无益于你的作文创作。还是多用心准备的好。”说完便扬长而去。 晚上放学后,收到一条信息,内容如下:“是代老师

12、吗?我是今天下午20班睡觉的学生,我知道课堂上睡觉是对老师不敬,对此向你说声对不起。我也不想睡,因为鼻出血刚打过针特困,才忍不住睡了。如果老师不知道我是谁,也别问了。谦(歉)意收到就行了。” 我很感动。从教已近十载,年岁逐增,对教学再也没有当初的满腔热血和澎湃 _。和学生之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融洽和谐,而是渐生代沟之感,再也不愿低下头弯下腰和学生平等交流,讲台上也总是一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世间自有公道,这两年的教学成绩也是大不如前。我原来比较奇怪:怎么教学经验丰富了,成绩反而退步了呢?时至今日,方才明白,原因在此。 我觉得这孩子很宽容,很善解人意,这也是我了解他们的机会,便在信息中

13、回道:对不起,我这人比较粗心,没有问清,话可能说得重了,你别介意。谢谢你的信任。 学生又回:“没事,我知道老师是爱憎分明的人,我也挺欣赏老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坏心眼和偏见!你是我所有语文老师中最值得尊重的。” 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又有了原来那种幸福的感觉:“谢谢,其实我对大家做得远远不够,希望你以后能够经常提醒。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愿你明白。” 他最后回道:“我明白老师的苦心,至少我会努力学习好语文的。老师晚安。” 许多天了,就这样浑浑噩噩过每一天,今天却是例外,我收获了最真诚的一份礼物。而且,是在 _了解情况乱发脾气之后得到的。学生的理解和宽容让我感动,也让我警醒。或许,理解和宽

14、容是世间最有灵性的种子,种下去,短短几日便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只是语文课堂的部分风景。走进去,你会发现很美。我们的很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坏孩子,他们也有一颗上进的心,我们用心用情用人文关怀去走近他们,语文课也就有了人性。 教育时报记者杨磊写我的文章里,至少有一句话是没有夸张的,“激愤处,可以拍案而起;动情处,与学生一起流泪”。我不敢说自己的课教得好,但我敢说,课堂上的我是真实的我。 语文课上有了人性,还不够。我们还要问自己,我们究竟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 这就要谈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我找不到更专业的词典,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见到关于“教育”的这样的解释: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

15、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生活”的定义则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追究下去,到这儿应该就可以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学生决不能只为了他们的生存,还应包括发展。而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又决不是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所能满足得了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央视新闻调查曾经以“神童”的成长报道过湖南省华容县的神童魏永康的事迹。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由于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亲包办,魏永康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读研后,因为生活 _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神童被学校劝退,原因就在于其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对他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固然不当,可这里面就没有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生是受教育对象,难道学校就不用担负把他教育 _的责任?只怕这也与我们当前急功近利的办学方针不无关系。所谓“一白遮百丑”,只要学习好了,在 _和老师眼中便成了香饽饽,即便是有些小过错也可以当作误差小事化了,一路绿灯,结果使得这些学生骄纵蛮横,目无尊长;或者是有人前后打点细心呵护,于是这些孩子就真应了那句话:长大未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