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65150977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报告(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的测度 时间序列,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1 空间分布的测度,一、空间分布的类型 点状分布类型: 线状分布类型: 面状分布类型: 离散区域分布类型 连续区域分布类型,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1 空间分布的测度,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最邻近平均距离的测度 对中心位置的测度 离散程度的测度,1 地理数据类型及其变换,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找出满足dih dib的距离; 若有p个,按顺序排列: di1 di2 dip p=0,1,2,n-1,二、点状分布的测度,1 最邻近平均距离 顺序法,1 空

2、间分布的测度,i,dib,测定dih,dib;,基准点:i;,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n个点依次作为基准点,可得顺序化矩阵:,1 空间分布的测度,1,2,n,点号,1,2,p,顺序号,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最邻近平均距离:,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j级邻近平均距离:,I为满足边界条件的最邻近点数的集合,n1为点数。,例:P30,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区域法:(略) 邻近指数:,1 空间分布的测度,为理论的随机分布型的最邻近平均距离。,为点的密度,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区域内点的个数。,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

3、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R对于点状分布类型的判断: R=1,随机型分布; R1,趋向于离散型的均匀分布。,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采用指标R的优点在于: 可以把要讨论的点的空间分布图式放在一个从凝集的、通过随机的一直到均匀分布的连续广阔的定量范围之内,此尺度范围为:0-2.149。 对于一个固定地域来说,点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变化,亦可通过R尺度分析去判断其空间分布比原先的是更凝集还是更趋于分散,并且定量的表达出其凝集或分散的程度。 R的数值一般在0.33-1.67之间。,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邻近指数

4、练习,我国1953年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数为151个,至1978年发展到302个,见下表。根据计算, 各年5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最邻近平均距离如表所示。试计算点状分布的R指标,并作简要的地理解释。,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邻近指数练习,解:1.计算各年的理论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 1953:,2.计算各年的邻近指数R。 1953:,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邻近指数练习,1 空间分布的测度,地理解释: 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1953年的R指标为1.29,比随机分布更趋分散。 在1953-1963年间,城镇发展迅速,由151个发展到210个,增长

5、了大约39%,R63=0.88说明城镇分布已略呈凝集型。 以后虽然城镇总数虽然继续扩大,但因在此期间边远城镇相对发展比较迅速,因此R指标反而略有增大。,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中项中心 画东西线AB; 画南北线CD; 交点即中心。,1 空间分布的测度,A,B,C,D,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平均中心(分布重心) 作x,y轴; 确定每一点的坐标; 计算坐标均值。,1 空间分布的测度,y,O,x,即为平均中心。,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区域重心

6、的测度(补充)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小区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小区单元的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单元某种属性意义下的“重量”,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测度,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若属性值Mi为各小区单元的面积,则空间均值P就是区域的几何中心。 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 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二、点状分布的

7、测度,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 可以将(Xi,Yi)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譬如省(市、区)的首府坐标; M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譬如,人口、产值等)。,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区域重心应用举例,1 空间分布的测度,中国人口重心的迁移 取Mi为总人口,采用1978-1997年期间各省(市、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年的人口重心坐标; 将其表示在经纬网平面坐标系中,并依次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化图。,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区

8、域重心应用举例,1 空间分布的测度,说明问题: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一直位于11329以东,3245以南。大大偏离了中国的几何中心(10350,36)。 在近20年内,中国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1 空间分布的测度,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一)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图 与几何学中图形的区别,(a)图,(b)图,无向图G=(V,E),有向图G=(V,A),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二)最短路径问题 1.引例:,1 空间分布的测度,沿v1, v4, v7, v8, v9: 4+6+4+2=16 单位,沿v1

9、, v2, v3, v6, v9: 2+4+4+4=14 单位,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一般情况下最短路径问题的叙述: 在有向图G=(V,A)中,给定一个始点v1和终点v9,对每条弧(vi,vj)A相应的有一个权wij(称G为赋权有向图)。 最短路径问题,就是要求从始点v1到终点v9的一条路,使其在所有的从v1到v9的路径中,它是总权最小的一条。 V为点的集合,A则为弧的集合。,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2.标号法求最短路径(E.W.Dijkstra) 从始点v1开始,给每一个顶点记一个数(称为标号)。

10、标号分T和P两种:T标号表示从始点v1到这一点的最短路权的上界,称为临时标号;P标号表示从v1到该点的最短路权,称为固定标号。 已得到P标号的点不再改变,凡是没有标上P标号的点,均标上T标号。 算法的每一步均把某一点的T标号改变为P标号。最多经过n-1步,就可以得到从始点到每一点的最短路径。,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2.标号法求最短路径计算步骤 开始,给v1标上P标号P(v1)=0。其余各点标上T标号,T(vj)=+。 设vi是刚刚得到P标号的点,考虑所有这样的点vj:使(vi,vj)A,以及vj的标号是T标号,则修改vj的T标号为min

11、T(vj), P(vi)+Wij。 若G中没有T标号点,则停止,否则T(vj0)=min T(vj),vj是T标号点,则把点vj0的T标号修改为P标号。转入继续。,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例:求图中最短有向路径及其长度 开始,P(v1)=0,T(vj)=+,(j=2,3,7)。 第一步:S=1,I=1,T=2,3,4,5,6,7 (v1,v2),(v1,v3),(v1,v4)A 且v2、v3、v4是T标号点, 则修改其T标号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在所有的T标号中,T(v4)最小,于是令P(v4)=2。

12、 第二步: S=2,I=4,T=2,3,5,6,7 v4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4。(v4,v3),(v4,v6)A 且v3、v6是T标号点,则修改其T标号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在所有的T标号中,T(v6)最小,于是令P(v6)=5。,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第三步: S=3,I=6,T=2,3,5,7 v6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6。(v6,v2),(v6,v5), (v6,v7)A且v2、v5、v7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在所有的T标号中,T(v3)最小,于是令P(v3)=6。,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第四步: S=4,I=3,T=2,5,7 v3刚

13、得到P标号,故考察v3。(v3,v2)A且v2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在所有的T标号中,T(v2)最小,于是令P(v2)=8。,第五步: S=5,I=2,T=5,7 v2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2。(v2,v5)A且v5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在所有的T标号中,T(v5)最小,于是令P(v5)=13。,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第六步: S=6,I=5,T=7 v5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5。(v5,v7)A且v7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1 空间分布的测度,令P(v7)=14,计算结束。v1-v7最短路径长度为14。,最短路线的推求倒推法:,故最短有向路线为:v1v4

14、v6 v7。,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三)服务点的最优区位问题 1.服务点的中心(P46) 求出G的距离表:,1 空间分布的测度,v1,v2,v3,v6,v4,v5,v1,v2,v3,v6,v4,v5,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三)服务点的最优区位问题 2.服务区的中央点(P47) 正负荷:a(vi) 总运输量的计算:,1 空间分布的测度,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四)运输网络 结点的直通性(P48) 道路系统的里程(P48) 道路系统的运输量(吨千米)(P49) 考虑中转运输费用的综

15、合影响(P49),1 空间分布的测度,(四)、运输网络表示法,运输网络是地理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 运输网络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形象的图表示法和邻接矩阵表示法。 图表示法 我们以结点表示经济中心,以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反映经济网络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线路,就构成一张运输网络图。 邻接矩阵表示法 用邻接矩阵可以表示各结点与道路的关系。 它的优点在于便于在计算机上处理。 两个结点有边直接相联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0。 即邻接矩阵A = (aij)n*n的元素,结点的直通性 结点直通性是指从一个结点可以不经中转,直接到达另一个结点的网络便捷性测度。 中转与直通是运输网络的重要特征。 尽量减少中转,增

16、加运输直达程度是现代运输经济的客观要求,这在区域运输网络和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都十分重要。 如果一个结点就可以直达其它结点的程度比较高,它在运输网中就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也是较理想的供应中心。 假定每一个结点都需要中转,以直通矩阵表示各结点之间的直通程度,则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上述的邻接矩阵。,最短里程结点和最省运输工作量结点 最短里程结点是指一个运输网络中,从一个结点出发到达所有的其它结点,里程之和最小的结点。 在各结点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时,最短距离不是唯一的经济因素,还需要考虑由于不同结点运出的旅客数或货物量。 用“加权”的方法 ,可以把各种网络矩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把直通性视为一种节约运输工作量的系数或缩短里程的系数。,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想一想,练一练,某地理区有5个城镇A、B、C、D、E,各城镇的地理位置及正负荷如图所示。现计划在该地区建一工厂,若使产品运往到各城镇的总运输量为最少,问这个工厂建在那个城镇更好?,1 空间分布的测度,a(A)=1,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