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5144632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册25课诗词五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册25课诗词五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册25课诗词五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册25课诗词五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册25课诗词五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册25课诗词五首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教学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能力训练点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二学法引导诵读法(读思一议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4解决办法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

2、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的异同。(3)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三)教学过穗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怒号(hao2)三重(chong2)茅挂罥(juan2)布衾(qin1)大庇(bi4)突兀(wu4)(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

3、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

4、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著有杜工部集。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检查自读情况:(1)解释下列字词: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

5、)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向昏黑(渐近,将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7集体背诵诗歌。(四).总结、扩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