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65018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同步练习(3)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同步练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习要求了解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迹和为了中国民主民族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理解孙中山一生伟大转变的原因。认识孙中山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知识梳理主要内容: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基本史实;孙中山巩固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的历史功绩;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难点是对于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变的理解;对孙中山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例题讲析例 1 1912 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

2、“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爆发 D.临时约法颁布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 1912 年发生的大事,判断孙中山所说的“变局” ,又符合“创举”的指什么历史事件。答案 C同步探究一、选择题1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 ( )A成立时间最早 D 有明确的纲领、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A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中国

3、应该防患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 ) B 推翻了清王朝 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方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采取的方式有 ( ) 采用政党政治 运用法律手段 暴力斗争 A. B. C. D.次革命、护国运动的相同点有 ( ) 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都是武装斗争 矛头指向北洋军阀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 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2 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

4、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材料二:1916 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材料三:1923 年 12 月 17 日北京大学 25 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以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国民革命 725 票,外国共管 19

5、票,军阀宰制10 是中国之友? 俄国 497 票,美国 107 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世界大人物:列宁 227 票,威尔逊 51 票国内大人物:孙中山 473 票,陈独秀 173 票,蔡元培 153 票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1) 根据材料一,概述 1912 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2) 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三、问答题8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途径是什么?为此他们

6、作了哪些努力?拓展提高2005 年 4 月 26 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两岸“和平之旅” ,首站抵达南京,于 4 月 27 号拜谒南京中山陵。(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连战先生的首站南京和第一项活动安排的原因。(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时表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 ”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圣雄甘地学习要求熟悉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主要内容:凤凰新村

7、, “坚持真理”的思想,阿姆利则惨案, “文明不服从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和发展、影响,对甘地的评价。难点是:如何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作用。例题讲析例 1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国大党的势力 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主张向苏俄学习 题考查考生比较能力,主要从掌握三人的思想,再找出其共同点。孙中山符合A、C、D,甘地符合 D,凯末尔符合 A、B、D,三者共同点就只有一个 D。答案 D同步探究一、选择题1甘地第一

8、个非暴力训练基地“凤凰新村”建立在 ( )A印度 暴力”理论有直接影响的是 ( )A英国的殖民统治 .以德报怨诗 D.“坚持真理”思想3与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有关的是 ( )印度教教义 基督教教义托尔斯泰等人著作伊斯兰教教义A B. C. D. ( )最新海量高中、 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导火线是 ( )A “文明不服从运动” B. 阿姆利则惨案 ( )A. 二战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B. 甘地的非暴力理论来源于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C.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开始就提出了独立的目标。重打击了殖民统治。二、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

9、,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的屈服。他写道:“我宁愿要印度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听任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 2 1920 年 8 月 1 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 ,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 月,在国大

10、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界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 1,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和领域?(不要摘抄原文)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三、问答题8为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会出现在印度?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拓展提高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学习要求了解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

11、复兴中的贡献。知识梳理主要内容:凯末尔在独立运动中的活动;大国民议会;洛桑和约 ;现代土耳其诞生;凯末尔改革内容;凯末尔改革的结果和影响。难点:如何评价凯末尔对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的贡献。例题讲析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土耳其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两者共有的特征是 ( )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政府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A. B. C. 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而且备选项都是两个,难度不大。是两者共同的特征,则是不同之处。答案 A 同步探究一、选择题1 洛桑和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使土耳其获得民族独立 废除外国在土耳其的特权 D. 使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2. 凯末尔被称为“伊斯坦布尔大救星”是因为他 ( )A 通过改革,使伊斯坦布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 在独立运动中赶走了德国侵略者 C 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取得大捷D 通过洛桑和约收回了伊斯坦布尔3一战后,使土耳其获得新生的文件是 ( )A 凡尔赛和约B 色佛尔条约C 洛桑和约D 九国公约凯末尔改革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实行君主立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