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64501316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东师范大 学联合举办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 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不久前在沪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近30余位文艺评论家和资 深媒体文艺传播人,对当前的文艺评论和媒 体文艺传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批评希望有更多精神价值的发现雷达现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媒体时代,电子文 化压倒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压倒精英文化, 借助媒体有人可能一夜成名,远离媒体轻视 媒体可能无人理睬,传媒对人的控制力达到 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于丹、易中天的现象从 某种意义来说只能说明他们借助已经成熟 的央视百家论坛的平台,成为媒体制造 出来的文化现象,若没有媒体或者没有媒体

2、与市场化出版的联手,其发行量点击率收视 率都不可能如此的巨大。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 前提,就是除本人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才华外, 还必须有善于适应大众的通俗化、普及化、 娱乐化、表演化,以及满足平民精神需要和 知识趣味的要求。于丹确实有才华,听于丹 讲是如沐春风,但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大 家有没有,听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听完以后 留下的深刻记忆是不多的。 这就是大众传媒 化的特征。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必须通过媒体传播 自己的声音,这种媒介大多是纯文学的报刊。 以前文学评论的队伍比较小, 现在进入大众 传媒的汪洋大海,刊物、书籍报纸副刊、网 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或者新闻发布会铺 天盖地,按说选择性应该

3、增大,而实际情况 却是批评陷入演说显得更加不自由和更加 被动,地位也更加萎缩了。因为评什么不评 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 式演说,常常受到经济利益,以及发行量、 点击率、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等等多种因素 牵制。以作品研讨会为例,这种形式人们批 评了很多年,甚至主张取消这种形式,现在 不但没有取消反而成为了最重要的学术研 究之一,这就值得研究为什么?至少有一个 问题就是说,现在很多产品太多了,就要开 产品发布会,作品太多了也要发布,不发布 就不行了。所以现在开研讨会不在乎学理性, 但却都含有广告因素。所以,我认为对文学批评而言最突出的问 题是,如何在大众时代不通过媒体怎样尽可 能保持

4、自己的精神品格, 保持自己独立的声 音。当然不是说媒体不保持,一般来说文学 批评的声音有三个方面组成:学院批评、专 业批评、媒体批评。通常认为学院批评擅长 归纳历史,媒体批评擅长于现实分析,而专 业批评介乎两者之间,做的好可以在历史和 现实两方面分析。媒体批评在娱乐化、人文化、新闻化与学 理化的中间寻找生长点。 现在不能把一切归 为原因,文学批评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主 要看批评的个人的选择和追求,看批评能不 能从市场化的价值中把宝贵的精神价值解 救出来;能不能把文学的审美特性完整地结 合;能不能在物质和商品化中发现更多有精 神价值的东西;能不能有独立的发现;能不能把文学批评的功能统统发挥出来。

5、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把民族复兴理解为 经济复兴就完全错了, 任何民族复兴关键都 是主旨价值的交融。所以,批评希望有更多 精神价值的发现,大力支持批判精神,提供 较为充分的空间和版面,文学的面貌或许会 有所不同。文艺评论的大众化与学理化如何结合?王必胜文艺评论本身是一个学院式的东西,也可 以说学理性很强的文本。媒体从事这个专业 业务工作,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新闻性的表 述,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大众文化的桥梁和手 段的体现。但是怎样才能把大众化和学理化 结合,或者说精英的东西跟普通的东西结合, 实质性和形式性的东西结合,这是值得我们 研究和探讨的。现在文艺评论遇到的问题是:有时候它是一个精英或者说是学理

6、范畴的, 对公众来说, 经常处于一种束之高阁、曲高和寡的状态。比如对一些文艺现象,对一些文艺热点,我 们评论界虽然会在第一时间披露,但更多却 还停留在一种介绍和平面的推荐层面。今天如果仅仅是在一种“学理精英”的层 面来完成我们的文化评论, 恐怕就会影响我 们文化评论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但是反过来,没有这样的“学理精英”模式,我们的批评与反证在大众面前就会失去其学理的严谨 性。两者如何结合,这次会议把这些问题放 到一起来讨论,我觉得很有意义。有些评论已经和商业、权利结合在一起杨扬:文艺批评一般来说是发表在主流媒体上的, 所以关注主流媒体,而且是关注文学评论这 一块,不能指望文艺评论这一块要做到像畅

7、 销书或者说其他什么这样流行。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过分强调媒体 的娱乐性,而对于媒体本身的文化品位这一 点我觉得是缺少的。第二,从批评角度来说基本上一个是学院 批评,另外就是传媒批评。我自己的感触是, 从传媒批评角度来说,传媒跟学术界或者说 跟文学界能够对话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少,现在的评论家和学术能力比较强的基本上都在高校,在传媒领域的比较少。第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像国外的, 比如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要发 一个书评和理论文章的话,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国内的大报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影响力? 从评论家本身来说,有些评论实际上是跟着 商业、跟着权利结合在一起。这跟上世纪八 十年代是不一样的,八十

8、年代是靠文章的力 量来打天下。第四,上海的创作跟评论相比,评论更有 特点。上海的创作,大家讲来讲去讲得比较 多的是王安忆,已经讲了很多年了。王安忆 之后有很多人我不大记得起来了,我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写一个上海文学史的 话,从新时期开始这二十多年来只有一个人, 这就有点奇怪了。实际上还有很多作家在创 作。从评论角度来说上海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现在搞评论班当然也是很好的。除了评论班以外,还有作家班,还有文化管理班。当然 最后的效果怎么样?有些人问是拿学位还 是不拿学位,这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 么一个培训机会,传媒也好、大学也好相互 之间有一个交流,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以后 会达到一个什

9、么样的效果,这只能让实践来 检验了。文艺评论与媒体文艺传播两者内在的紧张 关系已持续了多年,应该改变陈晓明: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两者内在的紧张 关系已持续了多年,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就存在着这样内在的紧张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文艺评论实际上来 自媒体,后来分化出学院的批评和媒体的批 评。两者已经开始冲突了,也越来越紧张。 我们可以看到学院的批评最早是来自媒体 的批评,可以说学院是所谓的数典忘祖,我 们有几位都是来自学院, 现在学院一直在课 堂上不断抱怨媒体的力量太强大了,媒体的力量强大之下是学院的力量越来越微弱,学院的文艺评论在社会上几乎没什么影响,特别是学术刊物的传播都在大学之内。

10、媒体方面的报纸和网络影响是空前的, 所以学院对 此产生了焦虑感,这个导致学院不断对媒体 展开抨击。大家也觉得奇怪,媒体有很多人 都是来自于学院的,大家都是大学毕业的, 同时又重新回到大学进行各种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学院和媒体可以构成如此强大 的冲突?其实可以看看最早文艺评论之所 以成为一个学科,按照一些专家的意见应该 是19世纪上半叶,1827年法国设计了文艺 批评这么一个教职,当时有三位成为法国的 教授,就此大学开始有了文学这个学科。但 是到大学任教,最早是由记者行当广生的, 这个学科一方面对文学史作总结,另一方面 是面对现实。现在的大学依然是对文学史的 总结和应对现实。原来大学学院的批评和媒

11、 体的关系还是可以广生一种互动,两者的关 系还是比较平衡,而至今基本上是处于脱节 了。我们看到学院的表达方式、 学院的观点、 立场和媒体产生了大的分化。 媒体的影响越 来越大,比如说纸媒体,纸媒体本身也处于 衰落当中。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给我们的结果, 大家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忧虑, 它是自相矛盾 的。媒体在面临的矛盾中应该思考如何做好不可能的事情,如何在不可能性中去思考我们 今天面对它的不可能性去建构它的未来。 评论家不关心中短篇创作是可悲的赵长天:从作品来说,现在有很多出版社出的长篇 小说受市场的影响很大, 而受市场影响比较 少的,就是大量的文学刊物。因为文学刊物 发行量很少的,就是几千份,一万份

12、就不得 了。这些刊物由国家养着,由国家出钱投资, 他们基本上不考虑市场,因此作品受市场影 响比较少,但是这些刊物哪怕是一些比较有 名的,像人民文学、钟山我发现 评论界也很不熟悉,像李肇正生前,他的作 品在着名刊物上非常多,包括小说选刊转载 的也很多,打头条的。但是不要说老百姓不 知道,读者不知道,评论家也不知道。是他 死了以后,大家才说这个不错。在这么有名 的刊物上打头的作品如果放在八十年代,钟山打一个头条,人民文学打一个 头条,小说月报转载一下早就出名了, 但是现在就算出了 20个头条还是没有人知 道,直到他死了。据我所知还有相当多的作家活跃在这些刊 物上,但是评论家不知道,读者不知道。那

13、么,怎么把这些刊物的作品,使它在社会影 响力上放大。上次王安忆大声疾呼关心一些 中短篇,现在中短篇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看。 不管是学院派也好,媒体也好,评论家对这 些作品不关注的话,那么谈什么评论呢?完 全是无的放矢的。第二个意见,媒体是不是分分工。如果说 媒体不考虑市场和受众当然不现实的,但是媒体里面应该有那么几张比如说大报,有那么一些栏目,它应该是不考虑一般受众的。 它考虑的就是权威性。其实西方也是这样的,我到德国去看人家 书架上面摆的德国大作家的作品,他们也不看,只是摆摆样子,显示有文化而已。我们 现在要拿出很好的作品,要大多数人都喜欢 看,不现实。但是至少要让大多数人觉得看 这个东西是有

14、档次的。有档次、有水平的不 仅仅只有鲁迅或者说只有红楼梦。现在的媒体没有这样的分工,大家都去考 虑大部分人关心的是什么,我就去关心。如 果不做分工,这个现状很难改变,因为市场 是硬道理,所以到了 80后的作品,比如说 韩寒、郭敬明,他们的作品市场已经肯定了。 现在我们理论家也只是知道韩寒、郭敬明, 理论家所知道的跟一般读者知道的是一样 的。其实80后有很多作者虽然不出名,但 是写的未必不好。我觉得有一些二十几岁的 人其实他们所考虑的问题跟 40岁、50岁的 人没有什么两样。四川大学有一个学生,大概是在读大四, 我跟他到一个中学做过一个讲座,他第一谈了小说的存活关系,第二,谈语言。他跟郭 敬明完

15、全就是两回事。 他就谈对语言的认识 是怎么发展的。而这些人的作品没有多少人 读,80后的人也不读。现在可悲的是已经成 名的年轻作家还有老评论家在关注他们,而这批默默坚持纯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没有老 评论家来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80后的作家生存状态比过去更差。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人根本不关心。很多年轻人辞职写 作,辞职东西写不出来,工作也没有,人也 很焦虑。当然回过头来,评论家现在也很难,大量的作品让评论家都去看也看不过来。我希望有些评论家把江南、人民文学、北 京文学、上海文学等等这些杂志上的中 短篇小说认真读一读,长篇没空读,我是可 以理解的,现在连这些刊物都没有人关注, 我觉得有点可悲的。实

16、际上现在我们批评家对大众的阅读生活基本上不能产生什么影响李敬泽: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对媒体而言,这是个 有利的时代,对于批评家来说就不同了。在 我们的文学生活中,在我们实际的文学阅读 过程中,我们今天在座的全是批评家。但是 我们不要有幻觉,实际上现在我们批评家对 大众的阅读生活基本上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前两天我受新闻出版署的委托,搞了全国 优秀畅销书的排行榜,我做专家评委,惟一 的效用,就是我可以在我喜欢的书上加分。 但是我看了一个月的排行榜之后,我就感到 这个排行榜的产生,一本书能卖 50万册、 10万册,和评论家的活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批评家们的批评活动根本不可能真正有效、有利地影响大众。实际上,真正确定文学议 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