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64463366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韩非子文艺观发生研究第一章韩非子文艺观的具体内涵关于韩非子的文艺观,王齐洲先生在韩非文学思想平议一文中曾指出韩非的文学思想是从先秦混纯未分的学术文化发展到两汉以后不断分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转折,应该受到文学思想史家的充分重视;。论者以为王齐洲先生对韩非文学思想的这个论断,乃是将其放入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当中所做的评价。论者也赞同有必要在当前普遍认为韩非子本人是反文艺;的学术环境下,对韩非子的文学思想重新进行审视,将韩非子的文艺观所发生的源流和其具体特质作一审视和区分,进而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历来都认为韩非主张专制和禁绝文艺,因而对其思想多有非议,评价不高。其实不仅是韩非

2、,韩非之后的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常常有必要对思想进行统一,西汉时的罢馳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董仲舒在上汉武帝的进言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董仲舒认为多种学说并行,统治者不知择善而从,上无所定下无所从,这样是不利于统治的稳固的。因此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认为在独尊儒术;之后,其余各家学说灭息,就会使得政令更容易得到施行,从而更有利于治世目标的实现。不同的是董仲舒是推崇儒家思想因而主张禁绝其他各家的学说,韩非是重视法家思想因而主张对其他各家不利于法;治的学说进行禁绝。二者所

3、尊不同,行为上并无高下之分,后世之人对他们的评价上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其中之缘由是大可玩味的。第一节崇法前提下的文艺观;韩非子一书历来被视作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作,其作者韩非也被视为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代表人物。当今研究韩非子的学术专著多是重点研究韩非的政治哲学、论述其法;治理论。韩非子的理论与其余诸家曰道;、曰仁;、曰礼;、曰义;、曰智;不同,法家独尊法;术。法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讲求政策主张的实用性,而这正是其余诸家不谈或少谈的。这一点正如孟子中所描述的孟子见梁惠王的情形:王曰:变!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

4、之一是倡仁义而耻言利;的,而法家正好与之相对,法家所关注的恰恰就是其余诸家不愿放在明面上讲的利;。正由于此,法家之学说有着不同于其他诸家学说的特质。韩非子的文艺观在先秦诸子中是独树一职的,既不妄自推崇文艺也并不主张对文艺一概禁绝。韩非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文艺观,实则是与其法;治学说分不开的。韩非的学说崇尚法;治,对于一切有碍于其法;治理论实施的事物都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主张加以禁绝。比如问辩中就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可见韩非的文艺观也并非是一味的否定文艺的作用,韩非子的文艺观是从崇法的角度出发,对文艺的积极作用得出了消极结论的体现。这一点是需要加以辨别的。第二节以用为本

5、的文质论;韩非子本人是崇质尚用的,在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的战国末期,韩之诸公子;的身份,决定了韩非本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之时,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所有学说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使国家变得富强,而对于人的关注反而是放到了较低的层面上,普通民众在韩非子的眼中充其量也就是君主的治下之民,是需要通过威势、权术和刑罚进行统治和引导的。时代环境的严酷性,使得韩非子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往往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入手,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应。韩非子的这种追求实用的功利主义倾向,体现在文艺观方面就是一种对于质;的推崇和对文;的否定,对所有无益于实际或者说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旳文艺采取了一种排斥和否定的态度。五

6、蠹篇中说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在韩非子看来,修习文艺与治世强国之间显然是有着冲突的关系,修习文艺即是韩非子所说的缓者;,治世强国才是必须重视的急者;。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中处处峻急言法;,并且以法;约文;,认为其余诸家学说以文害用;、以文乱法;,因此对文学的积极作用持消极态度,甚至彻底否定其作用。韩非认为儒家如孟子所赞赏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品格,是无益于国家政治的,韩非也把道家如庄子的学说斥为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忠孝,认为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五蠹,主上推重智者之言,必然会导致

7、民无从识之矣;。韩非子在五蠹篇中说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四夫之美也;,将从事文学以干利禄的行为斥为匹夫之行,其对文学的轻视于此可见。正因为韩非讲求实用而崇法,对于文学移人性情的缓慢之功显得有点急不可耐,必欲弃之而后快。东汉王充在其不朽之作论衡一书中有非韩一文,此文虽是以非韩;为出发点,但是对于韩非学说特点的把握还是很精到的,韩子之术,明法尚功。贤,无益于国不加赏;不肖,无害于治不施罚;气王充的这一论断点出了韩非的学说以法;求用;的特点。王充一方面看到了韩非的学说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适用性,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术,专意于刑也;另一方面又对韩非的短视行为进

8、行了批判,王充认为世界上永远都会有德的存在,虽然时有消长,却不会灭绝,正如天有四季,天地不为乱岁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王充认为韩非屏德言法的做法,是没有注意到世道运行的规律而采取的一种短视行径,王充之言的为确评。第二章韩非子文艺观产生的背景韩非子的文艺观是具体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在进行有关于诸子的研究时,如何做到不以当今时代人之标准来评判在与今日之时代迥异的背景下产生的诸子思想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结合这些思想产生的具体背景和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对诸子的主张做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面对纷乱社会现实时,坚持以法;作为其最高行事准则,对于一切妨碍法;的人事,釆取了距低排

9、斥甚至禁绝的态度。韩非的这种主张是否正确当然有待商榷,但是如果结合其个人的生平经历、所受到的思想熏陶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的这些在今天看来颇为偏激的思想主张,似乎也可以得到理解。对韩非子的这些主张,盲目推崇固无必要,对之视而不见阙而不论也不是应有的态度。第一节礼崩乐坏;环境下的尚用追求韩非所处时代之一大特征即是礼崩乐坏;。盖中国之上古史,虽曰治乱兴替,但大体仍是以乱;为主,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如此。韩非子虽处战国末期,但战国乱象承自春秋时代,且有增无减。论者认为正是在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下,才使得韩非子的法;治学说呈现出一种功利性的尚用追求,所谓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10、争于气力;,上古时代的淳朴状态已被无情打破,如今人人都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再幻想回到过去已经毫无意义,只有争于气力;才能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韩非子对社会现实的这种理解是深刻的也是冷酷的,他的学说撕破了儒家温、良、恭、检、让;的脉脉面纱,打破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美梦。韩非子的这种世界观必然导致其学说呈现出一种功利性的尚用追求。这种尚用追求体现在其文艺观上就是其重质轻文乃至主张禁绝文艺的文艺观。(一)诸子著作对乱世旳反映春秋战国时代之乱象,从今之所传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中尚可一窥其貌。比如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中,开篇即记述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史实,此虽短短六字,已

11、道尽当时礼崩乐坏之现实。郑伯克段于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乱征是祸起萧墙、兄弟相残,此一事件之中,郑庄公之母武姜,心存偏爱使亲生骨肉相争,郑庄公姑息养奸使弟弟事败流亡,段则私欲膨胀欲与亲兄争夺王位,可谓是母不母兄不兄弟不弟;,礼崩乐坏人伦纲纪之废弛可见一斑。据后人统计,春秋所纪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中,共有試君三十六次,其中既有子拭父的案例,也有贵族世卿专权窃国的故实,更有不可胜数的诸如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类的丑行。诸子皆生处乱世,在他们的书中对于乱世之象也多有反映。比如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但居周久之,见德之衰,乃遂去;,后在关令尹喜的劝说下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12、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连老子这种专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世外高人也不忍见周之德衰,可见世道崩坏到了何种地步!老子目睹了他那个时代太多的动乱,于是在其所著老子一书中曾慨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会狗;,这是老子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之后在绝望之余所发出的的浩叹。老子所留下的五千余言中,曾多次表达老子其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主张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倡民众要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达到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目标。老子在这里表达了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绝望,以其超然无为的态度,主张回到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老子不惜以社会发展进程的倒退来换取珍贵的和平

13、,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崩坏到了令人难以直视的地步!孔子在论语一书中也曾提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第二节百家争鸣;环境下的功利选择韩非所处时代的另一大特征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政事纷乱,诸侯国之间彼此攻伐不休。士人群体奔走于列国之间,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究售自己的治国理论。当是时也,百家竞驰其说,国家君主不免弦目于各种治国理论而很难加以藤别和挑选,就如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所说的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甚至对于持相反意见的儒、墨两家学者也一视同仁地遵之以礼,正是治国理论方面思维混乱的表现。韩非生处战国末期,实为诸子时代的终结者,韩非身为韩之诸公子;,有机会接触

14、到各家的学说,故其学说的形成有借鉴自各家的成分,具有集大成的特征。这种集大成特征的形成,论者认为是韩非在对诸子学说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以实用为旨归所做出的功利性选择。韩非选择各家学说有用成分的原则是峻急言法、党同伐异,体现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了解韩非所处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对于把握其思想的特质乃至其整体学说的源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就文艺观而言,其实先秦时期一直存在着儒、道、墨三家之间的差异,韩非子本人则崇道;、同墨;、非儒;,作出了利于实现自己主张的功利化选择。韩非子本人的文艺观有借鉴其他诸子的成分,也有针对其他诸子而发的文艺观点,应该说韩非子文艺观之形成也是离不开百家争鸣;这样一种学

15、术环境的。(一)百家争鸣;旳学术环境诸子面对共同的战国社会乱象,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虽各有偏重,但很难说彼此之间的见解就是截然对立到争鸣;的地步,反倒是彼此在某些主张上颇有相通之处。正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比如除道家的老子外,其余各家亦言道,不过具体内涵不同,其他诸子之道;往往不似老子之道玄远难名,而是各有其具体指向,道;在墨家为天;,在法家为法;,在儒家则为礼;;名家以好辩名世,其余诸子又何尝不是,孟子就曾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己也;,盖因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