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4407231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醛和酮核磁共振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醛和酮 核磁共振 醛、酮、醌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羰基 ,故称为羰基化合物。 羰基和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叫做酮,至少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叫做醛,可用通式表示为:酮醛酮分子中的羰基称为酮基。醛分子中的 称为醛基,醛基可以简写为CHO,但不能写成-COH。还有另一类特殊的不饱和环状二酮,称为醌,例如:醌羰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们既是参与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如甘油醛 (HOCH2CHOHCHO)和丙酮酸 (HOOCCOCH3)是细胞代谢作用的基本成分,又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12.1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1醛、酮的分类根据羰基所连烃基的结构,可把醛、酮分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

2、族醛、酮等几类。例如: 脂肪醛 脂肪酮 脂环酮 芳香醛 芳香酮根据羰基所连烃基的饱和程度,可把醛、酮分为饱和与不饱和醛、酮。例如: 饱和醛 不饱和醛 不饱和酮 不饱和酮根据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可把醛、酮分为一元、二元和多元醛、酮等。例如: 二元醛 二元酮 多元酮 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醛、酮互为位置异构体,具有相同的通式:CnH2nO。2醛、酮的命名少数结构简单的醛、酮,可以采用普通命名法命名,即在与羰基相连的烃基名称后面加上“醛”或“酮”字。例如: 异丁醛 二甲(基)酮 甲(基)乙(基)酮 甲基苯基酮结构复杂的醛、酮通常采用系统命名法命名。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距羰基最近的一端编号,

3、根据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1 / 11“某醛”或“某酮”。因为醛基处在分子的一端,命名醛时可不用标明醛基的位次,但酮基的位次必须标明。主链上有取代基时,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放在母体名称前。主链编号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命名不饱和醛、酮时,需标出不饱和键的位置。例如: 2-甲基丙醛 或 -甲基丙醛 4-甲基-2-戊酮 2,4-二溴-3-戊酮 或 ,-二溴-3-戊酮 2-丁烯醛羰基在环内的脂环酮,称为“环某酮”,如羰基在环外,则将环作为取代基。例如: 3-甲基环己酮 4-甲基环己基甲醛 1,4-环己二酮 命名芳香醛、酮时,把芳香烃基作为取代基。例如: 苯乙酮 1-苯基-1-丙酮 1-苯基-2-丙酮 某

4、些醛常用俗名。例如: 苦杏仁油(苯甲醛) 水杨醛(2-羟基苯甲醛) 肉桂醛(3-苯基丙烯醛)12.2 醛、酮的物理性质室温下,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为液体,高级脂肪醛、酮和芳香酮多为固体。酮和芳香醛具有愉快的气味,低级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中级醛具有果香味,所以含有C9-C10个碳原子的醛可用于配制香料。醛、酮是极性化合物,但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醛、酮的沸点较分子量相近的烷烃和醚高,但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例如: 丁烷 丙醛 丙酮 丙醇 分子量 58 58 58 60 沸点/ -0.5 48.8 56.1 97.2醛、酮的羰基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所以四个碳原子以下

5、的低级醛、酮易溶于水,如甲醛、乙醛、丙醛和丙酮可与水互溶,其它醛、酮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高级醛、酮微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12.3 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碳原子是sp2杂化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氧原子和另外两个原子形成三个键,它们在同一平面上,键角接近120。碳原子未杂化的p轨道与氧原子的一个p轨道从侧面重叠形成键。由于羰基氧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因此双键电子云不是均匀地分布在碳和氧之间,而是偏向于氧原子,形成一个极性双键,所以醛、酮是极性较强的分子。羰基的结构如图所示。 羰基的结构示意图由于羰基的极性,碳氧双键加成反应的历程与烯烃碳碳双键加成反应的历程有显

6、著的差异。碳碳双键上的加成是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引起的亲电加成,羰基上的加成是由亲核试剂向电子云密度较低的羰基碳进攻而引起的亲核加成。醛酮的加成反应大多是可逆的,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一般是不可逆的。含有-H原子的醛、酮也存在超共轭效应,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得多,因此醛、酮的超共轭效应比烯烃强得多,有促使-H原子变为质子的趋势。一些涉及-H的反应是醛、酮化学性质的主要部分。此外,醛、酮处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中间价态,它们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所以氧化-还原反应也是醛、酮的一类重要反应。 综上所述,醛、酮的化学反应可归纳如下:+ 醛的氧化反应- 羰基的还原反应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H的反应1羰基的亲

7、核加成反应(1)与氢氰酸加成 醛、酮与氢氰酸作用,生成-羟基腈。反应是可逆的,少量碱存在可加速反应进行。 -羟基腈可进一步水解成-羟基酸。由于产物比反应物增加了一个碳原子,所以该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方法。 羰基的碳氧双键由一个-键和一个-键组成,氧原子的电负性强,电子云偏向氧原子使其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如果试剂的负性部分(亲核试剂)首先进攻羰基碳原子,则形成氧负离子中间体;如果试剂的正性部分(亲电试剂)首先进攻羰基氧原子,则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 亲核加成+- 亲电加成两种加成方式哪种占优,主要取决于各自中间体的相对稳定性。碳正离子中,碳原子外层只有六个电子,又与电负性较

8、强的氧原子相连,所以它是不稳定的中间体。氧负离子中,氧原子外层有八个电子,是比较稳定的八隅体结构,而且氧原子的电负性大,具有较强的容纳负电荷的能力,所以是较稳定的中间体。因此从理论上看,羰基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是亲核加成,而不是亲电加成。反应的第一步是CN-加到羰基碳上,速度较慢,反应速度只与CN-的浓度有关;第二步是带正电荷的基团加到羰基氧上,速度较快。整个反应的速度决定于第一步的速度。碱的作用,是将弱亲核试剂HCN转变成为亲核性较强的CN-。实验事实也证明羰基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是亲核加成。例如丙酮和氢氰酸反应3-4小时,仅有一半原料起作用;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滴氢氧化钾溶液,则反应可在几分钟

9、内完成;若加入大量酸,则放置几周也不起反应。这种少量碱加速反应,酸抑制反应的事实,说明反应中首先进攻羰基的试剂一定是CN- ,而不是H+ 。因为氢氰酸是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加碱有利于氢氰酸离解,提高CN-的浓度;加酸使平衡向生成氢氰酸的方向移动,降低CN-的浓度。 不同结构的醛、酮对氢氰酸反应的活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活性受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两种因素的影响。从电子效应考虑,羰基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愈低,愈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所以羰基碳原子上连接的给电子基团(如烃基)愈多,反应愈慢。从空间效应考虑,羰基碳原子上的空间位阻愈小,愈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所以羰基碳原子上连接的基团愈多、体

10、积愈大,反应愈慢。由此可见,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醛、酮的反应活性影响是一致的,不同结构的醛、酮对氢氰酸的加成反应活性次序大致如下: 实际上,只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八个碳原子以下的环酮才能与氢氰酸反应。 (2)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醛、酮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作用,亚硫酸氢钠分子中带未共用电子对的硫原子作为亲核中心进攻羰基碳原子,生成-羟基磺酸钠。反应是可逆的,必须加入过量的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以促使平衡向右移动。 与加氢氰酸相同,只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八个碳原子以下的环酮才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 由于-羟基磺酸钠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以白色沉淀析出,所以此反应可用来鉴别醛、酮。另外,-羟基

11、磺酸钠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与稀酸或稀碱共热可分解析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此反应也可用于分离提纯某些醛、酮。(3)与格氏试剂加成 格氏试剂是较强的亲核试剂,非常容易与醛、酮进行加成反应,加成的产物不必分离便可直接水解生成相应的醇,是制备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格氏试剂与甲醛作用,可得到比格氏试剂多一个碳原子的伯醇;与其它醛作用,可得到仲醇;与酮作用,可得到叔醇。由于产物比反应物增加了碳原子,所以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增长碳链的方法。 (4)与醇加成 在干燥氯化氢的催化下,醛与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半缩醛。半缩醛又能继续与过量的醇作用,脱水生成缩醛。反应是可逆的,必须加入过量的醇以促使平衡向右移

12、动。 半缩醛 缩醛 半缩醛不稳定,容易分解成原来的醛和醇。在同样条件下,半缩醛可以与另一分子醇反应生成稳定的缩醛。酮一般不和一元醇加成,但在无水酸催化下,酮能与乙二醇等二元醇反应生成环状缩酮。 如果在同一分子中既有羰基又有羟基,只要二者位置适当(能形成五员或六员环),常常自动在分子内形成环状的半缩醛或半缩酮,并能稳定存在。半缩醛和缩醛的结构在糖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内的六员环状半缩醛 醛与醇的加成反应是按下列历程进行的:由于醇是弱的亲核试剂,与羰基加成的活性很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在无水氯化氢催化下,羰基氧与质子结合生成质子化的醛,增大了羰基的极性,有利于弱亲核性的醇向羰基加成生成半缩醛。半缩醛在酸的作用下,又可继续与质子结合成为质子化的醇,经脱水后成为反应活性很高的碳正离子,这也有利于弱亲核性的醇与其作用生成缩醛。缩醛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等都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中易水解为原来的醛和醇,因此,在羰基化合物与醇的加成反应中要使用干燥的HCl为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常利用生成缩醛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