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4131661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 【考试要点】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语言、言语、技能、习惯的概念,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技能与习惯的关系;正确理解言语的种类及其特点,语言获得理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概念及其特征,练习曲线与高原现象,技能的迁移与干扰;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及有效条件,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正确识记语言、言语、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习惯、技能的迁移、技能的干扰等概念;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 (一)语育和言语的概念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音、形、

2、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指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而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2)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3)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离不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人们的言语活动及其产物,是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 (2)言语不

3、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就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 二、言语的种类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两大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 (一)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包括对话言语和独自言语。 1口头言语 (1)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概念: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 对话言语的特点: 首先,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前呼后应”的。离开了对话情境,往往就难以理解。 其次,对话言语是一种简

4、略性的言语。在对话言语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在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不完善和不严谨,但不妨碍双方进行交谈。 再次,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的言语行为。 最后,对话言语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对话言语是由对话双方互相支持的言语。参加对话的人既是听众,又是说话者。在对话言语中,交谈双方必须正确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对话才能继续下去。 (2)独白言语 独白言语概念: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 独白言语的特点是: 首先,独白言语是说话

5、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 其次,独自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的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说话者用词准确、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并适应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 2书面言语 1书面言语的概念: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书面言语是口头言语的提炼和加工,它在语法、逻辑、修辞上的要求高于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的特点: 第一,随意性,书面言语不受时空的限制,书面言语对写作者来说,可以反复修改;对阅读者来

6、说,可以反复阅读以领会作品的内容。 第二,开展性,它不能直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应,所以只能凭借言语本身的艺术,阐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补充和润色使之趋于完善 第三,计划性,书面言语和独白言语一样,也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言语形式。这种计划常常以腹稿、提纲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内部言语 1内部言语的概念: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2内部言语的特点: 首先,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其次,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内部言语不直接用于交际,只是个人自己的言语活动,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在内部言语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

7、常被省略。 三,语言和思维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声音的(口语)、光波的(文字)、运动(言语发音器官的运动)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与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认为离开了语言就没有思维。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并不是不可分的,语言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因为从语言的产生来看,它是在人类形成以后才产生的,说明人类最初的思维并没有以语言作为工具;从个体思维的发展来看,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已能进行初级的概括;从人的一些复杂的思维活动,如下棋、科学发明的灵感等来看,在一瞬间作出极其复杂、准确

8、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是难以用语言的逻辑程序加以解释的。因此认为人类的思维还有可能依赖别的载体与方式进行,而并不一定以语言作为思维的惟一的工具。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成人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同语言密不可分的。 四、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二种新的语言理论。乔姆斯基1、首先认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 其次,乔姆斯基2、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

9、领。 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呢?乔姆斯基认为,这个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相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不同民族的儿童语言发展顺序基本相同)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

10、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他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儿童语言有关键期) 第二节技能 一、技能与习惯 (一)技能 1技能的概念: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2技能分类: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也包括按一定的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技能,即技巧性技能或熟练技能。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两种,但通常

11、所说的技能是指动作技能。 3技能的特点: 第一,准确性。技能形成后,动作越来越准确。 : 第二,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速度快慢可以反映人的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速度所以快,主要靠外受感觉的省略。外受感觉省略得越多,人的动作速度就越快。 第三,多余动作的减省。多余动作的减省和准确性的提高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准确是因为分化。多余动作的减少,可用巴甫洛夫的分化抑制来解释:即多余动作因受不到强化而消退,有用动作因受强化而保留下来。 第四,灵活性。技能形成后绝不是固定的,绝不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固定衔接,而是有灵活性的。 4技能的生理机制:技能最初可以根据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即认为技能是通过

12、二连串条件反射所建立起来的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其中每一个先行动作都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号。信息加工理论问世后,提出了所谓非语言抽象的问题,即认为动作中也有概括和抽象。按照这种观点,技能并不是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而是若干动作原型(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动作)的组织体系。 (二)习惯 1习惯的概念:习惯是人在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习惯的评价: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习惯的评价涉及道德问题。习惯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

13、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 (三)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所以养成好习惯,不用走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 第三,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

14、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 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

15、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 二、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及其分类 1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 2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按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如说话、打字属于连贯的动作技能,而射箭则属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可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外部情境在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