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40499 上传时间:2017-06-3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贵州省 XX 县 XX 煤矿(南块段)二 0 一二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5目 录第一节 前 言第二节 矿井概况第三节 救灾组织第四节 灾变时各部门分工第五节 救灾通知顺序第六节 井下放炮第七节 瓦斯突出事故的预防第八节 瓦斯燃烧与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九节 预防煤尘爆炸的措施第十节 发生瓦斯及煤尘爆炸和瓦斯燃烧事故的行动原则第十一节 井下火灾事故的预防第十二节 井下火灾事故的处理原则第十三节 冒顶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第十四节 贯通事故的预防第十五节 机电、运输事故的预防第十六节 水灾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洪排水第十七节 井下空气压缩机事故的预防第十八节 堵塞煤仓或溜煤眼事故的预防措施第十九节 避

2、灾线路第二十节 消防器材的存放与管理第二十一节 计划贯彻和要求6第一节 前 言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我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及一旦发生后,能够按预先制定的抢救方案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矿二 0 一二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由于作业地点不断转移,为更好防治矿井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五大灾害的威胁,切实掌握这些灾害发生的规律,严格监测、监控,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要做到防范于未然。随着本矿生产的发展,开拓不断延伸

3、,安全面临考验。在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和全矿员工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树立人是最宝贵的思想,努力做好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坚持在安全的前提下生产,确保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第二节 矿井概况XX 县 XX 煤矿(南块段)位于 XX 县水尧乡水捞村。矿区地理坐标:东经 10759471080125,北纬 252510252649。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 1080035,北纬 252536。 。一、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为石炭系(C) 、第四系(Q) 。由老至新描述于下:7(一)石炭系1、石炭系下统汤巴沟组(C 1t)浅灰、灰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砂岩、砂岩与粘土岩互

4、层,夹煤线。底部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夹泥灰岩。厚 350550m。2、石炭系下统旧司组深灰、灰黑色薄层含煤粘土岩、砂岩、灰岩、硅质岩。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三段。第一段(C 1j1)深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及粘土岩,顶部夹少量砂岩。厚66120m。第二段(C 1j2)深灰、浅灰色砂岩、石英砂岩与粘土岩互层,夹煤层(线)及少量砂岩。厚 30125m。第三段(C 1j3)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泥灰岩夹粘土岩、砂岩。厚 32206m。3、石炭系下统罗城组(C 1l)上部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粘土岩及粉砂岩、顶部夹白云岩。下部灰色中厚层灰岩中夹瘤状灰岩,底部夹砂岩。厚 7312

5、5m。4、石炭系中下统大埔组(C 1-2d)上部浅灰色厚层白云岩夹灰岩,下部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厚8160200m。5、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 2h)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厚大于 200m。(二)第四系(Q)分布零星,岩性为泥砾、砂砾、粘土及砂、砾石等残积及冲积层。厚08m二、矿区地层矿区钻遇和地表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旧司组(C 1j) 、罗城组(C 1l) 、大埔组(C 1-2d) 、黄龙组(C 2h)及第四系(Q) 。由老至新简述如下:(一)石炭系1、石炭系下统旧司组深灰、灰黑色薄层含煤粘土岩、砂岩、灰岩、硅质岩。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三段。第一段(C 1j1)深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

6、及粘土岩,顶部夹少量砂岩。厚66120m。第二段(C 1j2)深灰、浅灰色砂岩、石英砂岩与粘土岩互层,夹煤层(线)及少量砂岩。厚 37125m。第三段(C 1j3)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泥灰岩夹粘土岩、砂岩。厚 32206m。92、石炭系下统罗城组(C 1l)上部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粘土岩及粉砂岩、顶部夹白云岩。下部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瘤状灰岩,底部夹砂岩。厚 73125m。3、石炭系中下统大埔组(C 1-2d)上部浅灰色厚层白云岩夹灰岩,下部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厚160200m。4、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 2h)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厚大于 200m。(二) 、第四系

7、(Q)分布零星,岩性为泥砾、砂砾、粘土及砂、砾石等残积及冲积层。厚08m。三、含煤地层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旧司组(C 1j) ,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层夹少量泥灰岩、灰岩,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由老至新描述如下:第一段(C 1j1):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与泥灰岩、灰岩互层,夹薄层钙质砂岩,厚 2846 米。上部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粒砂岩或钙质砂岩。顶部夹砂岩较多,常夹一层厚数厘米的煤线,往下 20 米夹薄煤层、煤线 45 层,煤质差,含泥高,厚一般小于 0.2米。产腕足类 Pugilis humanensis 和海百合茎等

8、化石。厚 3845 米,全10层厚 66120 米。第二段(C 1j2):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砂岩、石英砂岩互层,其中砂岩(或石英砂岩)含量下部较上部多,北部较南部多,夹煤层及煤线 79 层,可采煤层(K2)位于本层下部,K2 煤层厚 01.6 米,一般厚 1.10 米。地层厚度自北往南渐增厚。中上部泥岩中常夹泥灰岩及灰岩。含珊瑚Zophophyllnm sp.vitiliproductus.及腕足类化石,厚 30125 米。第三段(C 1j3):下部以灰黑色钙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岩、泥灰岩及钙质砂岩,中部夹一层深灰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厚 13 米) 。上部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砂岩、泥灰

9、岩、瘤状灰岩,自北向南碳酸盐类岩石逐渐增多。产珊瑚Kneichouphyllnm sp.及碗足类化石,尤以上部较多,厚 32206 米。煤层的特征:矿区所在区域含煤岩系中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3层,编号为 K1、K2、K3,但本矿区(含扩界部分)仅 K2 可采,其余煤层(K1、K3)厚0.50m,均为不可采煤层。K2 煤层结构为较“简单”-“较复杂” ,煤类单一,属较稳定煤层。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见表 4-2。XX 煤矿可采煤层主要特征一览表煤层厚度(m) 顶底板岩性 含矸结构与 K1 煤层层间距(m)煤层总厚估算厚度控制点数 夹矸层数层厚(m) 两极值大小 大小 可采点数 多 少 大小煤层编号一

10、般 平均不可采点数顶板 底板一般 一般煤层结构稳定性可采范围 平均值111.60 0 1.0 1.25 15 1-0 0.15-0 7.2-12.49K2 1.0 1.3 1.10 0 砂岩 泥岩 0 0较简单较稳定全区可采8.1-9.2构造:一、区域构造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南侧,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近隔槽式褶皱为特征。XX 煤矿位于茂兰向斜西翼中部 XX 井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地质队,1974 年) ,总体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图 3) 。二、矿区构造(一)褶皱矿区位于区域上茂兰向斜西翼中部,向斜轴向 NNE 向,矿区内地层呈单斜构造,岩层倾向 100

11、135,倾角 815,出露最老地层为旧司组第二段(C 1j2) 、第三段(C 1j3) ,罗城组(C 1l) ,大埔组(C 1-2d) ,黄龙组(C 2h) 。(二)断裂构造矿区内南西部,发育一条近北东向的断层,该断层呈北东向展布,区内延伸 3.00km,断层沿北东方向断距逐渐变小。断层北西盘地层产状较缓,倾向南东,倾角 6-8;断层南东盘岩层产状较陡,倾向南东,倾角 8-15,断层倾向南东,倾角 36-45,断层切错旧司组、罗城组地层,上盘地层相对下盘下降,垂直最大断距约 30m 左右,为逆断层,对矿区煤层连续性有直接影响。综上所述,矿区位于茂兰向斜西翼中部,岩 层 倾 向 100-135,

12、 倾 角 8-15, 局部达 18,含煤地层倾向及倾角均有一定变化,地层总体呈单斜构造,断裂构造较发育,对区内主要含煤地层(C 1j2)有一定影响。矿区构造1复杂类型总体为“中等类型” 。水文地质:矿区属低中山侵蚀、剥蚀高原山地地貌,由山麓、斜坡和冲沟构成,地形为北部高南部低,山脉走向呈 NNE 向,岩溶地形发育,多组成峰林洼地及峰林谷地,弧峰残丘,溶洞、消水洞发育,地形切割较大,最高点位于北部 1 号拐点处,标高+906.5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部,标高+645m 左右,最大相对高差 260m。(一)地表水矿区内地表水系属珠江上游都柳江水系樟江支流,区内无常年性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仅有季节性

13、冲沟发育,大气降水后,部分集中于冲沟中,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部分以片流的形式运动,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矿区地表水不发育,没有大的地表水体,多为雨源型短冲沟水,从落水洞口转入地下。以暗河、伏流的形式排出矿区。地表水大多为雨源型“V”型冲沟水,冲沟流程短,水量较小。(二 )地下水矿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特征如下: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多分布于斜坡脚、冲沟及沟底地段,岩性主要为粘土,混风化岩块及碎石、角砾,厚度极不均一。厚度为 08m,一般小于 6m。地表调查中,未见泉水点出露。该层具透水性,一般不含水,仅季节性含水,且富水性弱。对矿床充水的可能性小。2、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 2h)岩溶

14、含水层2分布于矿区以东及外围,岩性主要为中厚厚层状灰岩,含裂隙水、溶洞水、层间水,富水性强。为含水层。3、石炭系下统大埔组(C 1-2d)含水透水层分布于矿区中部,主要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厚 160-200m。含裂隙水、岩溶水、层间水,富水性强,导水性好。4、石炭系下统罗城组(C 1l)基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矿区中部,其岩性为中厚状层灰岩夹泥灰岩、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砂岩,顶部夹白云岩。含裂隙水,富水性较好,导水性较差。为中等弱含水层。5、石炭系下统旧司组第三段(C 1j3)基岩裂隙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矿区东北部,主要为燧石灰岩、泥灰岩夹泥质粉砂岩、粘土岩等。含裂隙水,富水性较好,导水性较差。为

15、中等弱含水层。6、石炭系下统旧司组第一、二段(C 1j1-2)基岩裂隙含水层为含煤岩系,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与粘土岩、泥灰岩互层夹灰岩及煤层等。该层含裂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具“当地补给,当地排泄” 特点,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矿区生产井水量变化情况:矿区外围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有生产煤矿及老窑,有斜井和平硐,长几十米至 2000 米不等,生产煤矿中,吉党煤矿及本矿老采区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采空区。生产坑道的涌水量由矿方提供,雨季3涌水量是根据生产坑道涌水量预测其整个矿区(4.5887km 2)的涌水量。本次调查了 4 个生产井,结果见下表。从表中涌水量调查可知,矿区内正

16、常涌水量平均为 11.04m3/h,雨季涌水量平均为 38.23 m3/h。生产井涌水量情况表编号 名称 坑道类型坑口标高(m)揭露层位煤层编号正常涌水量(m 3/d)雨季涌水量(m 3/d) 变 化 率1 主井 斜井 670 C1j- C1l K2 80 5602 2 号主井 斜井 665.37 C1j- C1l K2 280 12003 3 号主井 斜井 665 C1j- C1l K2 380 12504 4 号主井 斜井 652 C1j- C1l K2 320 660老硐内的涌水量调查,经实查 LD-1、LD-2 及 LD4-1、LD4-2 老硐已打穿岩溶漏斗,老硐内废水直接向漏斗中排放。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