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64028417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整理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析山东科技大学 王小雪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

2、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一、历史唯物主义概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

3、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人民政府的宗旨。 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去制定中长期国家经济计划时只重视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偏差,而是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战略的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3、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过去,我国曾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并

4、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所以,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从实际出发的,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三、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阶层出现迅速的分化。1、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及分化,其经济地位、职业结构、社会分层都发生了

5、大的变动。2、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组合。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公有制企业的工人阶级外,又出现了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阶级队伍;二是工人阶级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的相对独立的阶层。3、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出现了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新形势造成的新矛盾不断出现。四、社会转型的实质1、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打破

6、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由原来单一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的多元结构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主体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威胁;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提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各种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平等的分配存在着“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由此,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的转变改变了各类人群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无论处于何种阶层的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希望看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利益权利能在民主气氛下高透明度地流动,希望得到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

7、的社会成员,存在着社会心理失衡加大倾向。这种社会结构变动中不同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带来的摩擦与激荡的背后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2、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利益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在价值趋向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使社会价值和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不仅如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

8、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各种思潮相互冲突和碰撞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评价政治现实,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个性化、现实化的端点移动。这种思想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客观上使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使得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3、人们对政治民主提供保证及表达渠道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的推进,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差别、差异、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客观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不可能很快消除,并且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有所加大。当这种现象超越一定限度,人们的期望长期受挫折,就会构成政治不稳定的心

9、理基础,并在其他偶发条件的影响下,导致政治骚乱的社会氛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现实因素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公共事务、政治事务的空间还很小,还处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过渡之中。大多数群众的民主参与主要以维护其经济权益为目的,尚未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目标、一种价值自觉地去追求,因而导致社会民主参与的方式五花八门:有正当的参政议政、民主选举、反映情况;也有在正常渠道不通或问题无法解决时采取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要求的,以致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五、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当今时代,至少有三大难题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根本解决。1、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国内的两极分化问题,更

10、解决不了全球的两极分化问题。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虽然全世界的平均生活水平比过去在不断提高,但两极分化现象始终存在,不可能根本解决,达到共同富裕,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就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2、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不了普遍的持久和平问题,杜绝不了战争现象。战争现象最初只发生于部落之间,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战争不但在国与国之间发生,也用来镇压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反抗,人民也用战争来推翻暴君和专制制度的统治。只要阶级存在,战争就难以消灭,更不用说军火商还要靠战争来维持和扩展军火的市场,世界各国共同富裕更是不可能。3、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人类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

11、要是由富国造成的,但它们只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对全球性环境的整治不但不承担主要的责任,而且还在继续加重破坏全球环境,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它们也不能不如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三大世界性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均有所缓解,但均谈不上根本解决,谁也说不上有没有恶性大爆发的可能。这些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根本解决。因为只有公有制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只有阶级被消灭才能导致消灭战争现象,只有全球性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由于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原因,由于问题的复杂,共产主义的实现决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但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人类有足够的理智来妥善处理地球上的问题,而不至于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说,共产主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六、总结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来说,肯定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宏伟目标。我们用一百年时间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几百年走完的历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现在还不能吹牛,只有到了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