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业转变.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63987178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农业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论农业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论农业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论农业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论农业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农业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农业转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试论农业转变试论农业转变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旨在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追赶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适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速农业转变,提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世界农业发展规律表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日本在60年代,韩国在70年代),基础工作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变。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初步认识农业转变理论,依靠创新机制,加速传统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农业转变理论 1.1农业转变理

2、论内涵 农业转变理论源于经济学理论中从总量经济到经济结构变化的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开创性地发表了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著作,人们开始重视三次产业比例变化(产值和就业结构)以及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结构变化)。H.钱纳里将经济结构理论提升为结构转变理论。他于1979年的研究成果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1986年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吸收了库兹涅茨关于经济结构理论的内涵,重点研究了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工业化问题,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变理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消费需求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3、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根据变化了的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理论体现了由市场决定的消费需求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对结构变动和总量增长的巨大作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变奠定了基础。 而H.钱纳里则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不仅表现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经济结构状况不同,也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变可以加速经济增长,特别是在非均衡条件下(要素市场分割和调整滞后等),经济结构转变有显著作用。这些作用包括: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结构转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各阶段不同部门、不同要素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

4、要性也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增长过程不同是由于结构关系不同所致,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远比发达国家更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注意非均衡条件下结构转变要依靠技术创新。H.钱纳里的研究成果基本确立了产业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理论 农业转变,就其一般含义而言,是指欠发达国家在追赶中等发达国家或向发达国家演进过程中,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变化,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制度),动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以达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适应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整个过程。农业转变具有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5、,如加速传统农业技术改造,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水平,不仅突出结构动态优化,更在于强调农业整体水平。因此,农业转变是一个世界通用的经济学概念。 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农业转变,如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和约翰梅尔在农业经济发展学一书中都强调了农业转变及其重要性。当然,不同的国家,农业转变有先有后,各有侧重和特色,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转变理论具有普遍性,如日本、法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成功地实现了农业转变。 1.2农业转变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农业结构性问题很突出,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国农

6、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确实存在着与建设现代农业极不适应的问题,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必要的。然而,中国农业发展不仅仅是结构调整问题,整个农业发展也不仅仅是通过结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如农业总体实力、农业体制、技术进步、政府职能、农民知识化、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关系到现代农业的重大因素,都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中国农业主要面临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从农业转变角度去认识和关注中国农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发展,远不是“农业结构调整”这条“口袋”完全可以包含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农业结构战略

7、性调整,主要是针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而言的,毫无疑问这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农产品品种结构看,中国南方地区市场需求弹性低的早籼谷,北方地区的常规品种如梨、苹果等,产量低且品质不高的南方玉米和小麦,常规水产品和耗粮系数较高的生猪生产等农产品将会逐步调减。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看,在种植业中要调减常规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扩大园艺作物生产;林业要扩大公益性林业面积,增加具有速生性、高附加值的名优新特种经济林木果品生产;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畜牧业和现代水产养殖增殖业。然而,农业转变并不仅是上述以“农业生产经济”为主体的变化,而是广泛涉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变化;也不仅是以农业经济产

8、出为唯一内容,它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过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分布中更为合理;也不仅仅是农业产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与农业转变相适应的农业经营和组织体制,建立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机制,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持续高效地推进农业转变。 之所以强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的农业转变,就在于从过去主要以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农业产中环节与产前和产后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农业生产内在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在于将总量发展与结构变化关联起来,促使农业自身发展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将国内农业供求与全球农业一体化要求一致起来,

9、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把中国现代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中国农业转变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处时期,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所处阶段,不断调整农业转变的重点,由此确定不同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现代农业组织体制和发展机制,不断调整有利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控制性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机制。 2中国农业产业进化与农业转变 新中国经过51年发展,农业产业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顺利实现了解决温饱和小康二大目标。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央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做出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农业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10、中国农业产业进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完全产业形态(即三次产业齐全)、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推进进而实现现代化伟大宏愿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或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是农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成长作出过重大贡献,对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起过重大推动作用,农业内部产业形态成功地经历了二次大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了以粮食经济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性农业经济特色,基本完成了传统产业的进化。 第一次是建国以后到80年代中期前后的农业发展阶段,可以称之为粮食经济时期。特别是

11、在80年代初期,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中国长期难于解决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性能量释放,中国长期形成的精耕细作的粮食生产优势得到全面发挥和体现,到199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46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390公斤。同期,棉花、油料、糖料、大宗蔬菜等基本农产品都获得巨大增长。 第二次是90年代形成的以多种经营、畜牧业和水产业快速成长为特色的传统农业经济,可以称之为传统畜渔经济。这一时期,在继续重视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逐步发挥作用,商品农业快速发展,生产重心开始由粮食向非粮食物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在传统农业框架下得到较大

12、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提前实现了中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在80年代中期出现基本农产品阶段性过剩后,中国农民并没有满足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辉煌,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始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逐步向高效益的农业领域转移,沿海地区水产业迅猛发展,中原大地农区畜牧业生产规模成倍扩大,丘陵地区利用丰富的园地资源发展水果业,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商品性林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全国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非粮农业全面增长,长期形成的以粮食经济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格局有了根本改善。 用粮棉产量和畜渔业产出的边际变化对中国农业内部产业变动过程作实证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农业产业形态的演进过程。按照农业

13、生产大致3-4年为一个周期,计算粮棉实物产量和畜渔业产出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三年期移动平均,然后求出农业边际变动率(以百分比计算),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的粮棉和畜渔边际率变化曲线。由此可见,中国粮棉边际增长率由改革开放以前低于2%增长到1984年前后最高约8%形成单峰后于1990年前后结束了4%的较高增长率(图1中的“粮棉边际增长率”),我把这一时期简要地称之为粮棉经济时期,或农业转变准备时期(或第一时期)。用畜牧业和渔业产值代表商品农业发展,根据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指数作算术平均后求出的商品农业边际增长率(图1中的“畜渔边际率”)曲线表明,三年移动平均的商品农业产出在粮棉等基本农产品增长乏力后于1

14、990年前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边际增长速度开始远远大于粮棉边际率,虽然畜牧和渔业产品的商品率远远高于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但生产方式仍是传统型的,因此我称之为传统畜渔经济时期,或农业转变的启动时期(或第二时期)。大致从目前(2000年前后)开始将进入以优质粮食、园艺业、现代畜牧和现代渔业为特征的农业新时期(或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显然有别于前两个时期,这是一个现代农业将会得到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的新的时期,可以称这一时期为现代农业进入时期或农业转变时期。 根据农业转变理论和上述实证分 Y边际增长率析,可以看出中国农业产业演进路径 十分明晰,有着典型的农业转变轨迹,通过图形抽象,可以

15、得到如图2所示的农业转变模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时间T为横轴,以纵轴Y表示农业产业边际增长率(%),用A曲线表示以粮棉等基本农产品为特色的典型传统农业经济成长过程,B曲线表示传统畜渔经济为特色的非粮类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C曲线表示现代农业进步过程,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峰变动曲线。第二时期的B曲线与第一时期的A曲线及第三时期的C曲线的时间序列交点分别为a点和b点,大致在1990年和2000年。如果将A线、B线和C线分别作切线,将切点相连并作出农业产业变动长期曲线,这一变动过程正好可以用F曲线近似地表示,这便是中国农业转变或农业产业进化的长期变动曲线。 中国农业转变和内部产业进化已

16、经开始由B曲线转移到C曲线,并将沿着C曲线移动,经过目前已经开始的第三次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移动,会抬升表示农业总体发展态势的长期曲线F,加速完成这次农业转变。然而,由于宏观局面的巨大变化而使中国农业转变更具紧迫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突出的不适应性,如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不适应,与增加农民收入要求不适应,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这是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转变需要高度重视的三个主要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应该看到,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资源禀赋、财政支农、现代要素投入和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还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方面,中国农业发展差距还很大,农业转变任务还十分艰巨。 2.2新时期农业转变的政策信号 应该看到,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