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63963973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民爱民公仆情(七星镇党委书记事迹)在梁平县七星镇,提起党委书记于成林,没有人不 说“于书记没架子,知民、爱民、为民”。七星镇的寻常百姓、农村 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说起于成林的那氛围、那情景,让我们读懂了一 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 感悟到了 “金碑、银碑不如人们 的口碑”的朴素哲理。富民抓发展促增收,不说空话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因为救穷更难。当于成林解决了镇村 财务问题这一 “急”之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救穷,因为他知道这对 群众更重要、更长远。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尝试种植新农副产品。于是,于成林和镇长李家玲“三顾毛庐”, 请来梁平县鹏成农副产品 开发有限公司到七

2、星镇建立起重庆市最大的食用蘑菇科技示范栽培基地。该基地的建立,直接解决就业 15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 万元,让一大批农民学到技术,坚定了种植决心。该公司经理陈卫京 说:“我们选择在七星镇建立基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为老百姓、为投 资者办实事的好党委、好政府。于书记带领全镇人民致富的坚定信念 感化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有保障、有基础、有信心。”爱民动真情用真心,不摆姿态于成林身上总带着一个“民情记录本”,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听到 的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 凡是白己能够解决的,就立即 解决;白己不能解决的,就通报给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解决。何静到七星镇投资兴办东佳液化汽充装站,由于手续和资

3、金等问题,厂房修建完工达3年之久,仍未投入生产。于成林陪何静跑工商、 消防、商委等部门数10次。当何静缺少启动资金时,于成林又私人 借支1万元,并从另一个单位借来5万元。如今,该站生意红红火火。 一提到于书记,何老板的感激之情喜于言表。他说:“我和于书记不 沾亲带故,他私人借钱帮我解决困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哟。”“穷不读书,穷根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于成林回复 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小蒋的信中勉励对方的一句话。 七星镇金柱村一名 姓蒋的学生,每学期要写好几封信向于成林汇报学习情况。2004年7 月,小蒋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工商大学,由于父亲操劳成疾,家境十 分困难,为了她上大学,父母四处借钱

4、仍无法凑足学费。小蒋含着泪, 准备放弃学习外出打工。于成林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蒋家,说:“大 学一定要上,学费的事我来帮忙想办法。”他与镇民政办商量,落实 了困难补助,紧接着白己带头捐款200元,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和企 业老板为小蒋捐助学费。当于成林把2900多元学费送到小蒋手中时, 小蒋拉着于成林的手泣不成声:“于叔叔,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 毕业后回梁平为家乡建设出力。”在于成林的多方奔走下,七星镇境 内的几个企业老板都愿资助小蒋完成学业。据统计,于成林在七星镇任党委书记的一年中, 从白己微薄的工资 中拿出近2000元捐助给贫困户、残疾人和失学儿童。职务是责任是义务,不搞特权于成林曾经是

5、名军人,又从小生活在军人的家庭中,对干部职工的 透明化、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白己的严格要求都于成林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他的家在县城,尽管镇里配有小车,但 他不到周末是不回家的,即使在城里开会,他也会及时赶回镇里。于 成林下村从不坐小车,而是骑白己的旧摩托,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摩 托书记”。他说,坐小车下村,农民不跟你说实话;坐摩托,能了解 到民情,倾听到民意。在七星镇任职的这一年里,他走遍所有村组, 走访近1000家农户,平均每周有两天呆在村里。于成林经常告诫干 部:“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一 个姓蒋的村民计划外生育第二胎,想到于成林是白己的老战友,找到 于成林要求帮

6、忙说情,从轻处罚。于成林严厉地说:“你违反计划生 育法,尽管我们是战友,但你得一样接受处罚。我不可能帮你说情, 也不会替你说情。”这位战友在于成林义正严词的要求下, 当天就到 镇政府接受了处罚。于成林对干部的关爱也是出了名的。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 名干部突患重病,于成林顾不上山区严冬的寒冷,急忙叫醒司机,亲 白把病人送到邻近的袁驿中心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以脱险。 现在,一说起于成林,这位干部就说:“我真得感谢于书记,不是他, 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了!”作完本文,笔者心中的赞叹不由而生:于成林,不愧是人民的公仆!他多次获得的梁平县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就是最好的佐

7、证。 我叫xxx,男,现年34岁,xxx县xxx镇xxx村人,1991 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X年3月任xxx村支部书记。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艰苦的环境造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 上学期间就立下志向,发誓要挣大钱,摆脱贫穷。由于家境困难,高 中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回家后,看到许多农民在一成不变地过着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靠天吃饭,日子毫无进步,我觉得这样下去不 行,要想富裕起来,必须开拓新的途径。经过认真考证,根据 xxx村 的村情,我觉得搞规模养殖是一项前景可观的项目。说干就干,1998年,我筹资1万元,在村中第一个建起了可养殖百余头猪的养殖场, 一年下来,盈利达15000元。白己致富

8、以后,不忘向群众传授致富经 验,帮助群众上项目,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XX年,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集体经济一度停滞不前,上级各项 扶贫项目进不了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恰逢村支部换届,因我在村 中有一定的基础,在换届中我被选任支部书记。上任后,我把给群众 办实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多次召开支部、村两委、党员大会,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带领两委成员走千家万户,收集群众意见, 然后根据本村的实际,制定出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四年来,先后引 资800多万元完成了 500亩农田高产开发任务,建起500亩农业高产 科技示范园一个,发展养殖专业户 50家,新建大型养殖场5个,村 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群众收入

9、大幅提高。稳定是发展的基础。针对前任村班子不团结、村情不稳定的现实, 我首先大胆地调整了村两委干部, 建立了一套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健 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分工,村两委成员人人有责任、有目标、 有事做,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我还经常找老支书,老党 员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支持, 使他们团结在村两委的周围。我时常告诫白己:作为支部书记,不单 是党员的书记,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的书记,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他们 的疾苦,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心齐了,矛 盾少了,经济才能发展,群众才能富裕。年年初,禽流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陆续爆发,疫点周围几公里

10、内的家禽都要全部宰杀处理。消息一经传出,村内养殖户顿时乱作一 团。在关键时候,我立即召开各种会议,并通过养殖协会,及时全面 传达党的有关政策,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同时,我邀请专职防疫人 员到村里进行逐家逐户、逐个养殖场统一免疫检疫,并建立疫情检测 报告制度,每天两次对检测结果进行上报。那些天里,我一天休息不 到五个小时,经常两眼布满血丝。随着疫情的结束,压力没有了,我 却病倒了。时时关心群众的疾苦,使我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步提高,说 话越来越有份量了,群众也更信任我了。全村稳定,班子团结,仅仅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才是硬道理,保证 发展才是关键。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个严竣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有了问

11、题就要寻求答案。于是我开始调查研究,上访下问,对比先进 找差距,还多次请示县、镇领导,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最后终于确定 了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到年,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 100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发展养殖专业户100户、种植专业户105 户,建立大型养殖场10个,年出栏生猪达到10000头,让xxx村成 为豫西地区著名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加大投入对当地的猪、牛、羊、 鸡等畜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 争力。为了使村民有钱花,我以养猪为突破口,以此带动养牛、养羊、养 鸡事业的发展。我先后到正阳,到新乡、到郑州,精选品种,并与宜 阳荣昌公司挂钩,实行“公司+基

12、地+ 农户”模式,引导村民转变养殖 观念,扩大对外影响。年村支部邀请农业专家多次到村开知识讲座, 指导养殖,并及时与镇信用社联系,争取农户贷款20万元。农民有了正宗的优良品种,有了先进的饲养方法,再加上信用社贷款支持, 心里负担没有了,经济效益也一路攀升。养殖户董宓,年上半年共 售出商田猪100余头,仅此一项,实现纯利润2万元,像董宓这样的 专业户我们村现在已发展到了 60户。村里每年都为市场提供万余头 商品猪。年,我村被河南省定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同年,我们还与洛阳城研种业有限公司联姻, 建成200亩蔬菜塑料大 棚,专门栽培新品种,进行适季和反季节蔬菜种植,并引资20万元上马了

13、500亩烟水配套工程,通过土地返租,保证效益的方式,上百 户村民由粮农变成了菜农、烟农。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改变该村落后 面貌,近年来,我带领村一班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经过两年努力,继洛阳城研种业有限公司落户之后,先后又有洛阳恒碧食品有限公司和县自来水公司到xxx投资兴业。这些公司的到来,不仅为我村群众带来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更为xxx村的发展注入 了活力。群众望着村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想着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 数着口袋里越来越多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富了 口袋,不能穷了脑袋。为了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我积极组织村里的各种民间艺术组织, 建立各种文艺团体,利用节假

14、日、农闲时刻广泛宣传党的各种政策,现编现演各种小品、曲艺,倡 导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陋习,使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村里富了,教育也要同步发 展。在我的倡导下村里建立了教育捐助制度,村里每年为一名本科生 捐助现金1000元,为一名专科生捐助现金 800元,此深深激励着我 村的莘莘学子。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我还注重对青年农民的教育 和培养,积极引导退伍军人和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持召开党 员例会和支部换届工作,全面推进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快“四白 我”、“四民主”进程,实现村民白治达标。现在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先进性相比,还有很

15、大差距,今后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我坚信,只要坚持在共 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大步迈向小康 社会。淮北市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一个机构二块牌子,兼负文物管理所的职责。多年来,该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扎扎 实实地做好文物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开创文博工作的新局面, 为淮北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机构健全、职责落实。淮北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工作繁重。而该馆 只有十多人。为抓好全市的文博工作,他们首先狠抓了规范化管理和 制度建设。设立了保卫部、保管部、群工部、陈列部、考古部

16、及研究 室、办公室等机构,做到了分工精细,任务明确。同时,还陆续制定 和完善了劳动纪律、奖惩条例、岗位责任制等20多个制度, 从而保证了文博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二、博物馆工作卓有成效。在新馆舍未建前,博物馆根据馆情,充 分挖掘白身的潜力,在文物收藏、保护、整理、保管和研究、宣传等 方面,全面的展开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对馆藏文物都进行了建 卡、拍照、绘图、测量、建档等基础工作,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 帐实相符。库房管理有严格的制度,文物出入库,人员出入库都有据 可查。1999年,我市境内出土发掘了唐代古木船 4艘,为保护好这 些古船,该馆成立了保护小组,外请了泉州及省博专家制定了保护方 案。在近6年的保护工作中,博物馆人员昼夜值班,对古船喷洒药剂, 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温度、湿度、天气、喷药量、船体变化等数据 的监测、记录。由于没有先进经验可借鉴,他们就成立了 “古船保护” 科研课题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