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63837518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aper takes modernaiming tobetweenIt isThean overallopinion inactionsThethe mutualthe relationship and into section of thethe media two parts.presents public on the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内容提要权力与媒体的关系具有丰 富的内涵,本文借助一特定国家的一个特定 时期的资料,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探讨。一 是以幕府当局的举措为主线, 全景式展示近 世日本的舆论状况。一是通过明治初、中期 政府的新闻对策的几个片段, 揭示政府

2、与媒 体的互动关系。关键词日本近代Abstract:This Japan as an example, explore authority divided first view modern Japan adopted by the Bakufu. second part looks at influence with regard to the media.Key words:Modern Japan, Government and media日本的新闻业与其经济发展一样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当然是众多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它可一直追溯到明治前后甚 至更早,特别是人们现在已注意到“

3、十九世 纪只有日本一个后进国家成功转型”,从而引起对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准备”的近世 的研究。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文化传统中 确实具有较易接近西洋文明的特质,而晚清中国似乎命中注定要作出最大的抗拒直至 帝国大厦完全坍塌。这一进一退之中,政府 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乃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 的指标。诚然,今天的日本仍然表现出许多 与它的西方伙伴不同之处,但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其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的主流是共 存和协作的。明治政府将新闻媒体纳入近代 化的总体战略之中,利用并且善用新闻媒体, 表现出了非凡的苦心和技巧。一、德川幕府的政治情报收集与管理 日本的封建制度似乎处于西欧与中国之间: 与西欧相比,多一些专制

4、主义色彩,较诸中 国,又多一些分权特征。江户时代的日本为 一幕藩体制国家,幕府与皇室并存,这是一 种平行分权,另一方面是幕府将军与诸藩大 名的上下分权。以这种制度背景去理解情报 系统的运作是必要的。制11政权建立了完整的情报收集与处理系 统,大抵上说是由其监察人员层层收集然后 交给“评定所”分析处理。 收集对象从将军 侧近到大名、藩士再到底层的农民、町人。幕府直辖的各地方的情报工作还通过“远 国奉行”来推进,边地的场合且兼有外国情 报收集的职能。幕府系统之外,各藩也通过“留守居”进行对幕府、 他藩等的情报收集C 概言之,德川幕府和其他封建政权一样,推 行的是言论统制政策。它也常颁发有关禁令,

5、它的目付”之类监察人员也常游走 于市井,让其士民不寒而栗,这不可避免地 带有专制秘密政治的黑暗的一面。然而,彳艮 多学者还是发现近世的日本民众事实上可以处于比较活跃的言论状态,统治阶层看来 并不拒绝来自民众的献策与建言,有时甚至主动谋求这种发展。研究表明,在诸藩,希 望民众有政策上的建议,至少在 18世纪前 期已经制度化了。幕府方面的情况更典型一 些,以吉宗时代为例,德川吉宗入继将军之 初,循例向全国派遣“巡见使”,但这些人 回来报告说“各地平安无事,人民深浴恩泽” 之类,却让吉宗听了大为不满,并将他们免 了职。由此看来,吉宗不只是想利用情报组 织以达到政令、权威的确立,还想积极地征 求有益于

6、政治的参考意见。 不久即发布命令, 受理民众的请愿与陈情, 对于拦驾面诉也持 宽容态度。享保六年更设置了 “目安箱”, 每月三次在评定所外放置, 投书者写好诉状, 密封投之,然后有司将其直接送呈将军御览。 目安箱之设不限于一地,京都、大坂等地也 有。目安箱的设置是面向底层民众的,官吏 若有进言,则只能面对其直接上司或“目 付”。民众的投书使各级官员特别是下级官 员的“不正行为”无所遁形, 从而强化了将 军的权力,同时,目安箱的设置也含有借“直诉制度”缓和民众积极或消极抵抗的 意图,即告诉民众:这也是一种表示不满的 方式,让民众有机会渲泄。一般认为,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之时日本即进 入了 “锁国时代

7、”,直接的原因是禁教。但“锁国”这两个汉字有时会给人一种国门“砰”地一声关上的印象, 一些学者颇不以 为然,他们指出,“锁国”之后,不仅异国 情报的流入未曾中断,只是限定为四口,四 口中以长崎最为重要,它是幕府直辖地,由 长崎奉行管理。可以说,即使十七世纪初日 本进入了锁国时代,也仍有一扇通往外部世 界的大门朝远在江户的幕府中枢虚掩着,它就是荷兰人设在长崎的商馆, 某种意义上讲, 它甚至决定了日本近代的命运。首先,商馆提供了兰学。兰学是指由荷兰人 输入的西洋文化,它也是情报中的一种,并 且也处于幕府的主导之下。 兰学的兴起与发 达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开放态 度。兰学的积淀以及日本吸收外

8、来文化的传 统对于近代具有何种意义呢?发达的兰学 冲击并逐渐取代了儒学的地位,这是一种深 刻的变化,即使因此说日本提前进入了近代 也是不过分的:它既作为十九世纪日本与欧 美强国对抗的缓冲,又是日本急速西洋化的 预备。具体到近代新闻媒介上,“兰学”储 备了大批人才,最早的一批近代报人几乎都 有很深的兰学造诣。“兰学”还提供了理解 与接受近代新闻媒介的观念。 所以,说到底, 日本的新闻文化也是“混血型”的。其次,兰馆的荷兰商人还需履行一种特殊的 义务。幕府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前来通商, 作为条件,两国商人需定期提交一份海外情 报,合称“唐兰风说书”。当时的荷兰商人 是根据本国与其他西洋国家出版的新闻

9、纸, 从中选择自认为重要的事项写入“风说书” 的,因此可以说日本很早就与西洋新闻事业 发生了联系。重视对外情报不仅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 而且,最终会反映到决策水平上来。因为“风说书”,幕府掌握了许多重要情报,如 鸦片战争、柏利来航等,由此得以作出相应 的改变。以鸦片战争的情况看,由于邻国也 曾是榜样国的清朝败于英国, 幕府震惊之余, 放弃了 1825年的“异国船打令”,开始给 外国船只提供燃料、水、食物。而另一方面, 日本的德JII幕府却逐步在增加其应对的主 动性。1811年,幕府设立“蛮书和解御用 挂”,征用兰学者从事翻译工作,同时将“风说书”中的大事件的告知范围稍加扩 大。二、明治新政府

10、的新闻对策1867年至1868年间,日本一度出现了并存 的两个政府,即京都的新政府和江户的德J11 幕府,舆论界也判然分成尊王派和佐幕派, 从内容上看,佐幕派的新闻还要略胜一筹。 但当时的形势是幕府军节节败退,最终江户城被接收。与此同时,新政府实施了 “官许 制”,一些攻击西军的报人银铛入狱,佐幕 派新闻很快荡然无存了。但是,新政府并没 有把幕府时代的一切全部推倒重来,随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大致确立,新政权的不断巩固, 新政府更感于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的近代化 事业之艰巨繁复,急需新闻媒体之配合,同 时也多方大力扶持新闻媒体。论文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来自新闻促进策明治4年,新

11、政府重新制定了 新闻纸条 例”,与明治2年的“印行条例”相比,新 条例突出了新闻纸的启蒙的功能。新条例认 为,新闻纸应以“开启民智”为目的,应多 登载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内容, 不必局限于惩 恶扬善的说教,一些西洋器具的介绍也可开 阔眼界,引人喜新向上。报纸的版面还可活 泼一些,某些虽无甚益处但只要是无害的“杂谈”、“谐谑”,也可见诸报章。此外, 还强调新闻文体宜浅显易懂,应避登“奇字 僻文”,这种来自政府对于读者阅读能力的 关心,反映了近代化事业也迫切需要不属于 知识阶层的一般庶民的参与。 也就在这个新 条例颁布的前后,一批拥有政府背景的报刊 陆续出版了,如海外新闻、横浜每日新 闻、新闻杂志、东

12、京日日新闻、日新 真事志、邮便报知新闻等。此外,一些 地方报刊也在府县厅的保护下得以出版与 发展,如京都新闻、日注杂记、大陂 新闻等。这里所说的“政府背景是指政 府官员的参与方式,他们或作为策划人,或 给予劝奖,或是某报的后援者,或直接创办。 木户孝允是明治新政府的主要决策人物之 一,明治4年,他出“金十两”,让其幕僚 山县笃藏发行新闻杂志,创刊号上极言 求知之重要。该报还着力宣传废藩置县论, 俨然成了木户派的喉舌。条野传平等三人在 业余时间创办了东京日日新闻。还有更进一步的办法,那就是政府购买。明 治5年3月,一纸盖有“井上馨”大印的大 藏省第47号令,使新闻杂志、日报社 新闻、横浜每日新闻

13、三报蒙承特典,此 令明示为“新闻畅达,智识进步”,政府将 购买三报的一部分。到明治 7年,政府又购 买日新真事志、邮便报知新闻、公文 通志。这6种报刊每种可购入三份,则三 府七十二县同一种可购入 255份。以东日 的情况看,官买的份额相当于创刊时的 25%-30%此外,兵部省、宫内省也有直接 购买,天皇从明治初开始也得以阅读大量的 内外报刊。政府同时还发起、推动新闻讲读 运动。新闻法制化的步骤新政府进驻江户伊始,即颁发核心为“官许 制”的太政官布告,有人称之为“新闻规制 法令第一号”,一时间,佐幕派新闻销声匿 迹,几疑为一大倒退,但不久制定的“新闻 纸印行条例”,政府一改“禁止主义”而为“积极

14、指导”。两年后,再改定为“新闻纸 条例”,推行新闻奖励政策。可是又两年后 的明治6年,“新闻纸发行条目”的公布, 表明新政府的新闻政策的重心从启蒙转向 了统制,政府与媒体的蜜月期结束了。明治 8年更颁布新的“新闻纸条例”和“谗谤 律”,完全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那么这是 否意味着明治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发生 了根本性的改变呢?明治6年,新闻统制主义的抬头,间接地肇 因于政府内部的分裂。先是,大藏大辅井上 馨等提出“财政意见书, 表达了与内阁的 分歧,随即辞职。不久,日新真事志将 这封秘密文书揭载出来, 从而暴露了内阁分 裂的真相,立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稍后, 围绕着征韩论的斗争更趋激烈, 导

15、致西乡隆 盛、坂垣退助、江藤新平等人离开政府,这 对媒体来说,又是一个极好的卖点。而政府 方面却忧虑由于舆论的分裂转而会影响政 府的号召力与决策能力,于是对报章的言论 采取严厉的措施,并首次导入“惩役刑”和“禁锢刑”,所定“谗毁罪”与“诽谤罪”, 均不论事实之有无,只要被认为有损官吏的 声誉,即可成立。但应该指出的是,明治8年的这两个条例的 出台是事出因的,当时日本的情形是,对外 有不平等条约废止的问题,有与朝鲜半岛、 中国的台湾的纠纷;国内,地方上骚动不断, 叛乱在酝酿中,民权运动也持续高涨,而反 映这一切麻烦的文字却时常在报纸的“社 说”与“投书栏”中出现, 让政府中的那些 藩阀巨头们坐立

16、不安, 处于这样峻急的环境, 他们认为有理由施以重典。 明治初中期的新 闻法规修改与变动的次数,显示了政府方面 决心使用法律的杠杆来操纵新闻界,然而, 这一操纵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相关条例由简 略达至繁细,明治2年是13条,至明治42年新闻法的正式出台变为煌煌的 45条。 这样也使新闻界知道为何犯忌和将遭到什 么处罚,以及知道这种处罚是否合理,是否 还有讨论与争辩的余地。当然,明治政府的 新闻法规的规制色彩逐渐变得浓厚也是事 实,尤其是涉及政治、外交、军事题材的报 道一直非常严格,但实际上受到打击最大的 只是政论性报刊,“小新闻”却好像趁机得 以壮大起来,而且,新闻事业的总的规模也 是不断增加扩大的。另一方面,新闻界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