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376815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 年所作的 15 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 (后更名为铸剑 ) ,遂成现在的 14 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内容简介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 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 思想、 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 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

2、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 1918 年 5 月的 新青年 , 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 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3、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 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 妄想, 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 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 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 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孔乙己 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穷

4、困、 潦倒、 迂腐、麻木的孔乙己, 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 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 工于匠心。 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作品用第一人称 “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

5、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 ,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药是以 1907 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 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 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 形成了一幅悲

6、壮的图景。 作者精细的构第 2 页 共 6 页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 “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 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 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 夏瑜被杀没有明写, 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 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 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 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 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 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 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 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

7、。 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 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 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故乡作于 1921 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 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偏重抒情,基调是沉郁、悲凉、压抑的,面对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凋敝,作者以感伤的笔触淡淡的写来, 有看见故乡萧索的悲凉, 有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时的喜悦, 有与闰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 有对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 作者流露出的浓烈、深切的悲凉之情真挚动人,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笔下真实的农村图景及特有风情,构成了作品极大艺术魅力,以致作家

8、群起仿效;从而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 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情前后二十年的对比, 反映了贫困农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导致的精神上麻木、 愚昧。这些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振撼力,显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广忧愤。阿 Q 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 Q 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 产生的历史根源, 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塑造

9、了阿 Q 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 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 Q 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从生活地位看,阿 Q 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 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 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 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 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小说的两章“优胜

10、记略” ,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 “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 ” 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 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 ;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 ”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 “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 ,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第 3 页

11、 共 6 页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 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 ,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 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他的 “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 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

12、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 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注: 且介亭杂文 ?寄戏周刊编者信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 ,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 ,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另一方面,阿 Q 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 ;还觉

13、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 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 即瞧不起城里人, 又瞧不起乡下人; 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 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 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 Q 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 Q 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 ,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在思想熔铸的时候, 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 使某具有鲜明的

14、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 Q 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风波小说描写 1917 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 , 以小见大 ,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 ,愚昧 ,保守的沉重氛围 ,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 ,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 ,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 ,苟活 ,麻木 ,冷漠 ,盲从状态的 无特操 的国民性的弱点 .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 ,今后的社会革命 ,若不能唤醒民众 ,是难以成功的 . 七斤 :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 出场人物 ,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 ,有 相当的待遇 的 .然而他听

15、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 ,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 ,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 ,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 ,愚昧鄙俗 ,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 赵七爷 :是一个不学无术 ,精神贫乏 ,空虚 ,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 ,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 ,恫吓 ,欺骗的举动 ,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 .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但在一定意义上 ,他与七斤等人一样 ,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 ,无特操的子民 ,他的被人尊敬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七斤嫂 :泼辣粗俗 ,伶牙俐齿 ,恨棒打人 ,出语刻毒 ;好胜压人 ,强词夺理

16、 ,不为人后 ,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 .她与八一嫂 ,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 ,依然自私 ,落后 ,愚昧 ,麻木 ,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 “一代不如一代” 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 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第 4 页 共 6 页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社戏 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于 1922 年 10 月, 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 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 给读者留下了质朴, 温厚, 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 同时, 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 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 刻画的真切动人。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