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3615493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课内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年4月20日,在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在校庆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全国青年学生提三点希望,其中第二点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

2、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今天。课堂由局限于校内的课堂演化为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活动中,从简单的组织参观,参与一些报告和考察活动,到最后对老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要求师生在这个教与学过程中要灵活多变,逐渐构建起学校的创新教育,形成创新文化,这个无处不在的创新文化,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虽是艰辛,但有经验可循。科学家的很多基本素质,比如敏锐性、洞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

3、科学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的形成的,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内外实践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新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让已有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检验已有的理论知识;让设想中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检验设想是否可行等。实践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个人潜能发展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大力倡导学生做好课内外实践操作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实践操作的原理,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突破传统固化了的思维,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设想,大胆发散自己的思维,寻找完成实践的最佳途径,让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4、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上得以真正的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引入概念,通过实践检验猜想,通过实践发展新知。下面根据多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做好课内外实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好奇心,兴趣心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十足的特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从心理学角度看,课余制作实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课余制作的实物,亲手操作、尝试,从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时的喜悦,和“成功”时的兴奋,这些来自实践的“喜悦、兴奋”会极大

5、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尤其重要,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一个个的谜,总想把他们解开,又是迫不及待。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当我在为青少年上课外操作实践课时都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重点。改变过去单纯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科学是有趣的”,有时甚至整节课下来我都没说几句话,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

6、师的演示实践活动中。神秘的单摆、彩色的卵石、圆滑的线圈、锋利的大头针、显微镜等都会成为我的教学道具。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真正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勉励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孜孜不倦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探索创新的欲望。例如在理解“通电的线圈”现象的课外操作实践,首先变模拟讲授实践为真实的自行动手设计实践,让学生人人设计制作一个通电线圈,让学生回忆每次实践操作得出的结论,启迪学生思维活动,找出磁铁的南北极,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践器材做一个电磁起重机。这一自主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每个人都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7、在交流设计电磁起重机时,有一半的学生设计的电磁起重机用了一块电池,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用了两块电池,而余下的四分之一的学生用了三块电池,学生很快得出了:串联电池越多,产生的磁力越大。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设计电磁起重机的实践操作中,不仅训练了实践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如当试验验证了串联电池越多,磁力越大时,他们就思考如果并联电池会出现什么效果呢?如果混联联电池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呢?等等,每个小组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亲自实践,既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电学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上好学生实践,提高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求

8、异是创新的核心。从创造学的角度看,学生实践最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要使科学实践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首先做好实践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科学的知识、思维方法来指导科学实践教学的设计;又要以科学的有关教学原则和新的教学思想指导科学实践教学的设计。如为了让高中毕业生对中小学学过的电学知识有个充分的理解认识,并上升到应用的精华,我特意把一个班学生分5组,利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研发的一款功放集成块LM1875制作一个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这个音频功率放大器要用到初中的交直流电路知识,欧母定律、电磁转换知识,高中

9、的电子元件电容器、二极管知识,部分化学知识等多种知识,我把观察实践操作交给学生们自己。整个实践过程分五步走,第一步弄清电路工作原理,由于该电路电子原件较少,要求班上绝大多数学生能背下电路原理图,并能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说明原理图各部分的作用。第二步,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知识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实践。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发现”概念和规律,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根据原理图设计制作成底板图,这一步制作操作实践最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根据同一原理图,通过原件的不同摆放,可以设计出无限的底板图,就如北京到上海,不分路

10、途远近就可以有无限的路可以走。起初好多学生对这种原理图和实物图的转换极不适应,好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设计自己的底板图就感到了力不从心,这也印证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第三步,用三氯化铁腐蚀铜板并用电钻打孔,这一步相对简单,难度不大。第四步是安插焊接元件并调试,这一步主要是掌握好锡的熔点就可以做好。第五步是测试调试阶段,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没有一个组能一次性地完成实践,能让放大器正常工作,每个组都或多或少地人为损坏了元器件。通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当每组的放大器都能放出美妙的音乐时,学生们都感到无比兴奋。接着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制作说明文;写一篇分析起初失败原因的小论文。由于这个电路看起来才

11、几个元件,实践起来却很难取得一次性成功,让学生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谁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三、巩固兴趣,培养毅力,形成创新能力兴趣是认识的开始,有了开始,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难以把认识引向深化,在深化的基础上才容易创新,对中学生来说,好的兴趣仍需巩固和发展。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每周开展一次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的“三小”活动。具体的小制作可以是有“潜望镜”、“照相机”、“电磁起重机”“胶水”“地球仪”等等;具体的“小设计”主要是图纸上设计,经过努力而能实现的,例如学生根据学校开展的节约用水的活动,设计了“自来水节水器”、根据学过的地震的知识设计了“地震仪”等等

12、;“小发明”看谁能把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实物。每次活动组织学生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每次活动中都能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学期中发给“小诺贝尔奖”,并授予“小科学家”称号。通过“三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多年来,我在课外操作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做好演示实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上好学实践课,提高兴趣,探索创新能力;通过重视小实践、小制作,巩固兴趣,发展创新能力的方法;随时把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来探索、研究,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并始终为不

13、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多元化的主动学习发展机会,我实践课上没有 “你的实践是失败的” 、“你的问题是不会出现”之类的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你能不能再改进一下” 、“你的问题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一下”等等。并且,根据学生的分析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先给予肯定,以鼓励他积极参与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那些是需要继续探索的并引导他们创新,因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继续坚持教师创造性地教,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充分挖掘课内课外的创造性因素和学生的创新潜能,找准结合点,使创造教育扎根于课堂,扎根于课外制作实践,就一定会把学生培养成创新性的人才。作者单位:岑溪市教育局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