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63503932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港湾利用与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关键词:象山港湾;象山开洋节;文化变迁现有研究多关注开洋节旅游价值、商贸意义、传统民俗传承等。开洋节在中国沿海地区分布广泛,如浙江、福建、台湾等,其中最典型的为浙江象山开洋节。象山开洋节历史悠久,1998 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开渔节;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完整、影响范围最大的开洋活动。一、象山港湾分布1.象山港湾概况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东南部,居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是一个三面环海、一路穿陆的半岛县,素有缘海而邑;之说。【1】它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

2、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全境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座岛礁组成,全县海岸线曲折,占全省海岸线的1/8,其中大陆岸线、海岛岸线分别为348.73km和575.9km。沿海海域广阔,占到了县域面积的82.7【6】,主要有象山港、大平港、大目港、昌国湾、石浦湾、三门湾等三、象山开洋节的文化变迁1.开洋节的文化意义(1)产业渔业。象山渔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孕育了塔山文化;。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文物考证,象山先民靠海而生,在滩涂上采集贝壳,用简单的石网坠和青铜鱼钩等器物捕捉鱼虾,过着男渔女织的生活。唐代中期,随着航海业和造船

3、业发展,简易渔船开始沿岸作业,活动范围拓宽到浅近海,渔民开始了与海洋的博弈。渔民的智慧在大海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大海的暴怒常让人顷刻天人相,渔家人是用生命换取全家人温饱。(2)民俗渔业。开洋节是象山渔民每年柯洋山;时节出海时的民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4】传统开洋节主要由法会、开洋祭祀仪式、请神上船、庙戏四大部分组成。随着时代发展,开洋节内容稍有变化,仍以法会、开洋典礼、庙戏为基础,再加上开洋巡游扩大影响力和参与度。(3)经贸渔业。中国开渔节;除传统开船祭海、踩街、巡游等仪式,还有各种经贸洽谈会。

4、在传播传统渔文化的同时,凭借开渔节;平台吸引投资者,成为一棵招商引资梧桐树;。【5】 从第二届开始举办各种招商洽谈活动,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文化搭台开渔节唱招商引资戏。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重,甚至传统的祭海踩街仪式变成了前奏。(4)文化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六届开渔节新增加了象山国际海钓节邀请赛,开始在文化上寻求创新点,使得象山美食周、中国海洋论坛、环球皇后竞选全球总决赛等活动凸现特色性、群众性、开放性,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九届开渔节主要由企业集资、广告赞助,既节省了办节成本,又扩大了企业影响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第十届开始的台湾富冈新村村民护送海神妈祖妹妹如意娘娘

5、;回原籍石浦镇省亲;,更让这场渔区民俗文化巡展多了厚重的乡思乡情。象山人民渐渐意识到文化创新给中国开渔节;带来的活力。戏曲表演、摄影展览、民俗论坛等文化交流,使中国开渔节走出经贸唱戏时代,走上文化唱戏舞台。凭借独具一格的渔文化增强民俗活动吸引力,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如今,中国开渔节主体活动主要有开幕式暨开船仪式、中国海洋论坛、祭海仪式、妈祖巡安仪式、渔区民俗文化巡展等,配套活动有经贸客商象山行、中国青年志愿者蓝色护海行动、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欢乐渔港戏曲展演、开渔之旅系列活动等。2.开洋节文化变迁(1)产业渔业转变成民俗渔业渔文化的形成。大海暴戾渔民无法对抗,逝去亲人的痛苦让他们寻求

6、精神寄托,海神信仰因此兴起。渔民将大海幻想成神灵,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塑像,作为神灵附体祈祷献礼,形成原始祭祀。最开始的祭祀由族群里至高无上的人通神,祭祀典礼庄重严肃,普通人没有直接祭祀资格,神灵信仰在独特环境中逐渐形成不同信仰。渔民在长期捕鱼活动中形成出洋前祈求神灵保护、鱼汛结束返乡后谢洋;的习俗,象山渔文化初具雏形。加之民俗形式的多样化,至今象山渔文化已内涵丰富,颇具典型性。象山渔民受吴越文化影响,也受闽南文化和港台文化渗透,并未皈依于任何一派,而是同时信奉好几类神灵菩萨。象山的神灵信仰一是渔业生产工具神,如船神、网神等;二是地方神,如城隍、镇海侯等;三是民间俗神,如天后(妈祖)、关公、财

7、神、土地神等;四是佛教神灵,如释迦牟尼、观音等。其中最信奉、影响最深的是天后妈祖。在长期耕海牧渔与海神祭祀中,象山逐渐形成了以妈祖信仰为内涵,开洋谢洋等习俗为形式的渔文化,并衍生出当地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2)民俗渔业转变为经贸渔业。20世纪90 年代海洋负担不起渔民无节制捕鱼,近海鱼群数大幅下降。当地渔民意识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在人代会上提出东海实行禁渔制度。1995年,东海渔区实行伏季休渔政策。象山渔民在休渔期解除,再次开船出海时举行传统开洋仪式。通过祭祀、祈祷、送别等开洋仪式为将要出海的家人祈福平安。表达对满载而归的美好祝愿。象山人将几百年的传统继承发扬,进一步丰富了象

8、山渔文化。1998年国际海洋年为宣传海洋保护意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掘传统渔文化,开办了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的中国开渔节,为渔文化发展画上浓墨重彩一笔。(3)开洋节的文化变迁。渔文化的形成促使渔业转变为民俗渔业,并出现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旅游贸易的出现对传统民俗提出考验,加速经贸渔业的产生。产业、民俗、经贸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相互代替,而是主次关系的转变。在文化意义变迁中,新文化的诞生代替了原有的主导文化,并退居次位,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图2)。3.开洋节文化意义驱动因素(1)当地渔民。开洋节的诞生是渔民精神诉求,其活动与渔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祈佑平安获得好收成,当地人在象山

9、鱼汛进行海神祭祀;为更好地保护海洋,象山渔民率先提出禁渔提案,推进了开洋节文化变迁。(2)政府。政府决策举足轻重。中国开渔节是政府应渔民需求牵头举办的,在历届开渔节中扮演东道主、决策者和执行者身份,为中国开渔节发展不遗余力。(3)游客。中国开渔节游客作为创收的重要角色,驱动影响了开洋节文化,使主办方的各届主题不断迎合游客愿景。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建议也给象山政府和当地人提供与时俱进的方式和主题。四、结论与讨论研究发现,6000年前象山出现塔山文化,产业渔业形成;贞观时期建祚圣庙,民间祭祀出现;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由于社会动荡,开洋节发展停滞不前;1998年,中国开渔节的举办使开洋节步入全新阶段。

10、当地渔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渔文化,产业渔业转变为民俗渔业;旅游业推动民俗渔业转变为经贸渔业,进一步丰富了象山渔文化。产业、民俗和经贸在开洋节演变过程中逐一出现,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中国开渔节;繁盛局面。参考文献【1】郝华.民俗类节事活动创新思路探索.北方经贸,2015(1):162-163.【2】李梦莹,管清琨,刘焕庆.国内海洋节庆旅游现状分析及建议.经营管理者,2015(7):161-162.【3】董鸿安.海洋旅游节庆的创新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08(3):16-19.【4】孟明浩,顾晓艳,顾一梅. 旅游节庆的创新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8(8):143-144.【5】胡雪瑾. 从象山举办开渔节谈节庆绩效.决策与信息,2008(6):133【6】象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象山年鉴.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7】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励东升,朱小敏.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海洋经济,2012(6):20-25.谢亚萍.象山渔民开洋节.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