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63387200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一、引言20XX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 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 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 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 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 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 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 理

2、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 ,拥有亿城镇人口,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 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 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笔者曾在农 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 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二、文献综述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

3、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 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 ,1958年农 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Willard. W) 提出了 “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 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 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 代农业的关键。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 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

4、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 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 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活楚 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 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 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 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 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服

5、务业(Producer Services) 等领域,并把生产服务业作为高级生产服务业或现代生产服务业(advanced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 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采用投入一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

6、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 的趋势,证明了生产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2)现代服务业为农 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 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 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 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David, HallToole(20XX)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Bennet(20XX

7、)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3)现代服务业 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 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 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 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 11,ArloBiere(20XX)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 题。李桐山(20XX)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

8、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 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 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XX)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 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XX)认为,农业 生产服务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 15;陆云福、温月洁(20XX)以苏州 市为例,刘峻岭(20XX)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

9、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 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 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 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理论框架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 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 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

10、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 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 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 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 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图1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 传统服务业一般是 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

11、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 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 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 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 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 ,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 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 ,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 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 ,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 离出来而乂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

12、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 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 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 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 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 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 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 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

13、离不开发达的工 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 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服务业发朝于工业,而工业乂发朝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 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 ,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 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 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 经营方式

14、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 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 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 要。2. 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益触角的空间需要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先进制造 业或者工业的服务上,而对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在实践领域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 别是7工浙地区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实践效果最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要想获得新

15、的增长领域也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20,将利益触角从城市、工业延伸到农村和农业更广 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会形成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会由于产业耦合而给三次产业带来蝴蝶效应、规模效应和由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效应。3. 改造传统农业有产业耦合的功能需要现代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是产业冲突走向产业耦合的产物,也是现 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耦合一般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 的一个量度,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 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16、,也导致农业与工业 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淡化。现代产业耦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系内产业要素彼 此影响、和联合,在本质上形成了更强的新型产业发展要素或者业态。农业现代 服务业是三次产业耦合的结果,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拓展和延伸了现代服务 业的服务价值链,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有了农业现 代服务业就让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 统农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次产业间耦合的功能需要。4. 重塑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创新需要造成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绩效较差的原因,有中国工业化水平偏低和产业 结构畸形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依赖的传 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过多依赖于机械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