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331134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 探王彦苹维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集聚地,县内共有 20 余种民族,其中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傈僳族、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彝族等 7 种民族。作为自治民族,傈僳族分布广、人口多,全县 7乡 3镇都有傈僳族分布,傈僳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56.2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66 %。傈僳族是较早进入迪庆境内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八世纪前,雅砻江及及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便有傈僳族居住,历史上把傈僳、彝、纳西等民族并称为“乌蛮” 。“栗粟两姓蛮 ”即为傈僳族先民。 现维西 县境内的傈僳族自称“傈僳扒” ,他 们在维 西县境内的居住历 史可以追溯

2、至据今1400 多年的唐代以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维西傈僳族民居与其他地方的傈僳族民居相比,建筑艺术风格迥异,多以木楞房和竹篾房为主,并有石头垒墙、石片覆盖的石片房,草木结构住房和土木结构的瓦顶楼房等。从生活习俗看,维西傈僳族服饰颇具本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特质,婚姻及丧葬习俗别具一格。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在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物候变化,创造了具有一定2规律性和科学性的自然律法(物候历)。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当中,流传有众多特色鲜明、题材广泛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歌谣。维西境内的傈僳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独树一

3、帜。傈僳族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步伐灵活多变,舞姿热情奔放,豪迈粗犷,充分表现出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特性。傈僳族自古以来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宗教活动神秘深邃。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高度重视传承和保护工作,让独具特色的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一、异彩纷呈的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一)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傈僳族民居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特点,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为木楞房,江边河谷地区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傈僳族民居保暖及通风性能较好。在屋基的选择上,傈僳族十分注重建筑风水,普遍认为屋基风水的好

4、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因此在建房前都要请“尼扒 ”(巫师)、 “实扒”(算命先生)或有经验的长者看风水。傈僳族民居在材料的选择及建筑要求上较为严格,房头板一般为冷杉、铁杉、云南松、华山松等,并分“公 ”、“母”建盖, “公”极为上、 “母” 极居下。同时,屋架结构、用料的方向等都极为讲究,特色鲜明。(二)古朴婉约的生活习俗3傈僳族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生产生活的安排晚辈必须绝对服从于长辈,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请安,好吃的食物要选送给长辈品尝,重大事项要由长辈作出决策。而长辈也要关心和照顾好晚辈,丧失父母的幼儿由亲属抚养,没有亲属的则由条件稍好的人家或全寨子共同抚养,直至长大成人。居家习俗

5、上,每家每户都供奉“菩拉 ”(菩萨),每天都要敬香祭奠。火塘是傈僳族家中具有原始图腾意义的陈设,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喝酒或就餐之前都要祭过天地祭火塘神,祈求火塘神保佑全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傈僳族恋爱及婚姻方面有着独特的习俗。青年男女一般通过情歌对唱确立恋爱关系,然后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女方烟锅(烟斗)或口弦,女方送男方“ 花腊表” (花口袋)。随着双方感情的加深,须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登门求亲。定亲后,女方要向男方索要“阿汁朵普 ”(喂奶钱)。喂奶钱一般以牛折算,少则几头牛,多则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牛。不过,用牛作聘礼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礼节,在实际送聘礼时,可用羊、柜子、三角架、铁锅,甚至是

6、竹筷顶替。男女双方定婚后都要选择吉日举行婚礼,俗称“阿多富 ”(意为熏火烟)。婚礼隆重而热烈,整个婚礼过程从送礼、接亲、迎亲一直至回门都有一整套礼节,如男女双方抢坐床头、参加婚礼的客人就餐时不上桌,男女双方各推举选手对歌等。婚礼当晚,所有宾客及全村老少围绕篝火跳舞、对歌,其间主人家以酒招4待,喝醉的客人多,表示主人家热情好客。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次日清晨。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实行土葬。死者故去后,全村及外村亲戚闻讯前来吊唁。死者脸部盖一张白纸,以示阴阳相隔。灵前点香油灯,并将一碗倒扣于供奉的食物上竖三只插有白面团的竹筷,以求远在天堂的死者不用三角支锅做饭也能吃饱。祭奠时奔丧的亲朋好友在灵柩前烧香三柱,

7、跪拜后齐声痛哭。灵柩旁用竹篮罩一只鸡,若死者为男性罩母鸡,死者为女性罩公鸡,鸡要送到墓地放生。凌晨鸡鸣时分,在灵柩前摆上供品,由“尼扒 ”颂经。出殡时由幼子反背死者常用物品在送葬队伍前开路。途中不能回头看,到达墓地后放下物品迅速离开,直至安葬后再返回祭奠。安葬完毕,带三捧头土回家,并由“尼扒 ”将土撒向死者房板之上,再向身后射出三枝毒箭。到家后,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 “尼扒” 从房中至火塘拉一条蓝白线以示阴阳相隔,并对死者进行招魂。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年,家人要扫墓,并备酒席行祭奠活动。(三)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歌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流传至今的祭天古歌共有 24

8、 部,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自然景象、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间又分布有演唱风格各异的民间歌谣。从流传区域看,叶枝、巴迪等乡镇有模仿羊发声的“阿尺木刮 ”、攀天阁乡与塔城镇5交界处有模仿流水声音的“耐尼木刮” 、永春 乡有多声部合唱的“ 腊 鲁木刮 ”、雪龙 山一带的傈僳族有模仿猪 发音的“阿元木刮”等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歌,有收种庄稼、建房、狩猎、捕鱼、放牧的歌谣,有红白事、宗教仪式的歌谣。歌谣与傈僳族人民形影相随,是傈僳族人民的忠实伴侣,不管是喜悦,还是忧伤,都以歌倾诉,从歌中得到解脱和抚慰。傈僳族人民热爱舞蹈,一般多以边歌边舞或乐器伴奏的形式进行,人数不限,主要有“阿尺木刮

9、”舞、 “瓦克克“(二十四脚歌庄舞)等。此外,傈僳族有大量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内容主要包括创世故事、英雄及神话传说、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风物故事、历史传说、民间笑话等。(四)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维西境内的傈僳族信奉鬼神,认为天地间有神灵与鬼怪,神可保佑人,也能惩罚人,神具有超凡的能力。傈僳族所奉之神共有 5 种:天神、山神、火神、龙神、家神。天神地位最高,神通广大,管理其它 4 种神和天地间万事万物。天神外的 4种神则分别对应山林及动植物、水、火、各家各户命运。鬼怪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死后的灵魂,其中寿终正寝者投生转世或成为神灵,而非正常死亡者则灵魂要经受磨难,时常会危害于人;另一类为万

10、物的化身,是邪恶的代表。如道路有路鬼,河流、溪流、湖泊有水鬼,森林、树木有树鬼等,这类鬼怪常常为非作歹,给人带来祸患。傈僳族原始宗教的巫6师分为尼扒、多巴两类。尼扒和多巴都通过师承关系获得作法驱鬼、主持宗教仪式等知识。县内尼扒较多,而多巴则需要具备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因而数量相对较少。多巴在傈僳族中享有较高威望,能主持各种宗教活动,通晓傈僳族传统的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主要宗教活动有祭神、驱鬼、占卜等。祭神尤以祭祀天神最为隆重,其次是祭龙神、山神、火神、家神,有些地方还要祭祀土地神、路神、血神、家神等。祭祀活动一般由祭师诵读经文,摆上供品,清晨开祭,至晚间结

11、束。驱鬼一般是家中患病或遭受不幸,一些傈僳族认为是鬼怪作祟,常常求救于尼扒,让尼扒“作法 ”驱鬼。此类活动 在解放前较为普遍,现已较少,仅在缺医少药的边远贫困山区仍有流行。傈僳族的占卜种类一般有海贝卜、鸡蛋卜、白纸卜、羊骨卜、手卜、米麦卜、鸡头卜等,对傈僳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尼扒在占卜时常用八卦太极图、十二生肖、骰子等进行推算。除了信奉原始宗教外,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还信奉基督教。1931 年,滇藏基督教会莫尔斯携其妻以宣传傈僳文圣经的形式传教,传教范围为永春河沿岸及县境内澜沧江下游一带。1993 年 5 月,由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县城南郊气象新村新建了基督教堂,成为全县基督教活动中心。此外

12、,一部分傈僳族还信奉藏传佛教、天主教,各教派互不干扰、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现象。7二、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一)充分认识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开展傈僳族传统文化普查工作文化是一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做好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应该认识到,弘扬傈僳族文化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傈僳族传统文化大多为口头传承,缺乏文字记载,而传承人、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相继辞世

13、,不少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随之消亡,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同时,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丧失了原有的阵地,被外来文化所填充。因此,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做好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予以保障。由当地党委、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组建队伍,抽调骨干,及时开展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对傈僳族原创性、原生态的建筑、服饰、民间歌舞、民间传说及故事、生活习俗、宗教艺术等进行全方位普查,摸清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家底,并以文字、声像资料等形式进行整理归类。(二)立足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传8承与保护

14、规划和措施立足于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优势,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这些标志性设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成为宣传傈僳族文化的窗口。目前,维西县尚缺乏展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场所,作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人们很难从这里感受到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气息。进入维西,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汉族建筑,听到的是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傈僳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很难觅到踪迹。因此,维西县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傈僳族传统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傈僳族传统文化这块“ 蛋糕” 。县城建筑要体现傈僳族特色,公共活动场所和主要街道可采取雕塑、公益广告等形式渲染

15、傈僳族传统文化气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全面反映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和传播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鼓励和扶持农户以“ 藏民家访” 的形式,开 办具有傈僳族特色的 “农家乐”“傈僳人家 ”。同时,要 对濒临绝迹的傈僳族 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性发掘,举办培训班,聘请传承人、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并逐步推广。而开展这些工作,需要有完整、科学的规划作为支撑。规划要远期和近期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现实和需要结合,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社会效益。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9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三)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16、保护所需经费要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州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积极扶持团体和个人从事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县人民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县级财政要把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开放力度,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弘扬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四)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机制要努力改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利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坚持以普及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有线广播电视站、新华书店等农村文化组织网络,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展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