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163112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 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 2013届高三第一次段考(9 月份)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66 分)一、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文化建设随想来新夏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近年颇多不同主张与见解,如新儒家说、彻底重建说、西体中用说、 “西化”说和综合说等等。在诸说中,我比较倾向于综合说,即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是选择本土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吸取外来文化中适应本土背景与土壤以有利于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那些内容,相互撞击,融合创新。因为无论对哪种文化,其取舍标准一是切合客观实际,二是有

2、利于本身发展。悖乎此,难免陷于袖手谈心性的结局。建设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自具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顽固地 保存一切国粹、拒绝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相反的,民族文化要存在、发展和创新就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应该以一种民族主体精神的胸襟,广泛汲取,选优补缺,将古今中外的全部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进行再创造。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纯之又纯会退化、会灭亡;反之方能获得发展增殖。因此,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需要在筛选过程中批判与淘汰的。 “五四”运动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改造 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无畏的气魄,采取反传统的手段,引进具有西方文化属性的民主与科学作为基

3、本精神来建设新文化,终于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是“五四”运动彪炳史册的伟大 业绩。可惜它的反传统手段竟被后来有些人曲解为“五四”精神本身,导致了对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而引起“全盘西化”方剂的乘虚而入;尤有甚者,四十多年后竟然出现了一件粗暴狂热的行为,即全面否定本体传统文化,制造了以“破除四旧”为旗号来抛弃和毁灭文化的劫难。益,便以提倡新儒学的探讨作为救世良方。这一良方是针对西方现代化的时弊而发,但它难以使我国当前亟待建设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赋有现代化的内容,因而是不可取的。不过文化发展和文明堕落的反差殷鉴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4、民族文化时必须明确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这样才能经由表中层进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以理性态度正确地对待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善于择善而从,汲取融合,比较完善地创建出适应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文化体系。(选自当代学者文丛依然集 ,山西出版集团)1与“综合说”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吸收外来文化要选择其中优秀的成分,而不是一概照单全收。吸收之后还需要对之进行融合创新。B吸收外来文化要在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广泛汲取,选优补缺,才能为我所用。C将本土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与外来文化中有益的内容

5、结合起来,才利于自身文化发展。D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又切合客观实际的文化,无论它是哪一种,我们都应对之加以吸取。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第一段介绍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种观点,作者在经过比较后倾向于“综合说”这一观点。B第二段首先指出怎样去建设中国的民族文化,然后针对历史上的文化建设作出深刻反思。C第三段提出现代化民族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三层共建,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来源:Zxxk.ComD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围绕观点阐明建设中国文化的方法,最后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建设民族文化如果因为强调

6、葆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对外来文化一律排斥,那么这种文化不仅无从发展,而且只会消亡。B “五四”运动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建设新文化,当时采取的反传统的手段,无疑是给后来的“全盘西化”提供了榜样。C文化在发展,这就意味着文明程度也在相应提高,因此在新的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发展民族文化。D欧美现代化过程中运用新儒学作为救世良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更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二 (32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8 分)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

7、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

8、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於是何从其计,汉 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

9、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比喻事情的关键4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何具得秦图书也 具:完整地B上必益信君 益 :有利地C录录未有奇节 录录 :平庸,无所作为D而何之勋烂焉 烂:光辉灿烂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

10、思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因民之疾秦法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当高祖还是贫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利用自己的职权保护他,并送给他五个大钱当作去咸阳的路费。B汉王二年,萧何留守关中时表现突出,深得刘邦信任,因此,刘邦把关中的所有事务专门委托给了萧何。C楚汉两军对峙,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萧何采纳了鲍生的提议,消除了刘邦对他的怀疑。D司马迁认为,萧何跟随刘邦之后,能够了解民意,顺应民意,顺应时代要求,功勋卓著

11、,可以和闳夭、散宜生等人相比了。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4 分)译文:(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5 分)译文: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 (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

12、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

13、,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 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 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

14、汉王大为高兴。汉王五年) ,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 ”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 ”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

15、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 (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秋浦途中杜 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本诗写于 884年,诗人由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后改调池州(今贵池) 。来源:Z_xx_k.Com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4 分)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任选其一) (6 分)甲: , ? , 。,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乙:见贤思齐焉, 。 (论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