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156006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化石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

2、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二、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

3、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 3 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3)摘录出诗中 4、6 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4)第 3 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四、探究研讨1指名学生诵读第 1 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

4、进化的话题。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 7 节是对第 2 节的回答。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22 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1、 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5、。2、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3、 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 “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云名 云的

6、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 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 整齐 2 000 米左右 较薄 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 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卷层

7、云上,分布在日 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 小,转阴雨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 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 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课后作业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23、绿色蝈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

8、容。、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理解式朗读的方法感知内容、理解欣赏。、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修辞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感悟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研讨法 3、其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猜谜语谜面: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基本信息,明确学

9、习目标1、筛选信息,总揽全篇。谈话: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养成了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老师考考你们,请用“读过全文,我知道了绿色蝈蝈”说出它的某些方面的情况。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其分辨不同的方面,并在黑板上板书(声、形、斗、食、居) 。2、启发达成学习目标。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三、赏读片断。以下根据学生喜爱程度,主次可作调整。1、 “争雄”部分(1)请同学们打开第 5 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要求:A 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B 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C 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D 以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

10、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2、 “争鸣”部分如何表现出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请默读课文自学。3、 “争食” “争水”法布尔的昆虫记有无穷的乐趣,愿大家常到那里游览。四、口述小动物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吧!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

11、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24 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三、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

12、月的四个阶段。四、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2延伸拓展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 1969 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

13、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5朗读课文的 12 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8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你驾驶着一

14、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 5、11 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 了 体 现 本 文 的 准 确 性 、 科 学 性 、 真 实 性 , 体 现 记 实报 道 的 特 点 , 同 时 可 以 帮 助 读 者 增 加 知 识 。2结合课文第 4 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

15、,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投影: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四、课堂小结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