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基础知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155411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基础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4、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5、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6、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7、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2、是“是什么”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应该是什么” 。8、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9、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总人口 *100%10、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供给无弹性,E S=0;供给有无限弹性, ES;单位供给弹性,E S=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 S1;需求缺乏弹性,E d1。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指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15、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边际产

3、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16、AP 与 MP 的交点为 AP 的最大值。当MP=0 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17、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 L瓦尔拉。18、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19、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0、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2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22、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

4、格。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2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价格指数24、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25、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两类 :1)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26、 延期支付的优势 :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2)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4)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27、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

5、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28、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29、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30、失业率=失业人数 /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31、 失业的负面影响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32、 政府支出 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33、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34

6、、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险、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35、 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3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37、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3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39、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7、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40、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41、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基尼系数小于0.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 0.4 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第二章 劳动法1、狭义的劳动法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广义的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

8、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3、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4、 劳动保障体现在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5、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优先保护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6、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就贯彻“三方原则” ,即政府、工会和企业

9、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7、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8、 社会保险的特征 :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9、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10、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宪法中的有关规定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指导和规范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 、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及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11、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12、 根据解释主体

10、不同,正式解释分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1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14、我国劳动法的体系构成: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15、劳动关系当事人协议约定的劳动条件标准可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但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低于每日 8 小时,但不能约定超过 8 小时的工作日。在正常情况下,每月也不能超过 36 小时。16、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

11、(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7、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18、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19、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20、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包括 :16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

12、力; 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2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2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23、 法律事实分 :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或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2、 企业战略的实质 :

13、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3、 企业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5、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 :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主要方法) 、专题性调研(针对性强,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 。6、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包括对手的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异化、固定成本的高低、行业成长过乘)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7、 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首要)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8、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

14、析以及竞争优势分析。9、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 :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10、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采用 SWOT 分析方法。S 指企业内部优势,W 指企业内部劣势,O 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 指外部环境的威胁。11、 企业的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 进入战略 包括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12、 多样化发展战略分 :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13、一般竞争战略分: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14、 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新兴行业的战略、成熟行业的战略、衰退行业的战略。15、战略评价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 事前控制、事中控

15、制和事后控制。16、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合理的决策标准(“足够满意化”代替“最优化” ) 、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决策是以整体化最优为目标、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17、 确定型决策方法包括 :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18、 风险型决策的方法 :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应用最广泛是前两者。19、方案的敏感性差,决策的稳定性好而风险小,是决策者希望的最佳方案。20、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率标准。21、目标管理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

16、调整、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22、 目标管理的特点 :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23、 市场包含的三因素 :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24、 市场分类 :按照买方的类型分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按照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分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25、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26、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步骤 :1)分析市场机会;2)选择目标市场;3)设计市场营销组合;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27、市场细分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调研,根据顾客对产品不同的需要和欲望,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分割成需要不同的若干子市场的分类过程。28、 “4PS”指产品、价格、地点、促销。29、 产品 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30、商标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31、 产品生命周期包括 :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32、 促销 包括广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