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61221776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5 选材用材 点铁成金才可贵(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部分 写作专题15选材用材:点铁成金才可贵,选材:妙在名与不名间,用材:点铁成金方可贵,选材:妙在名与不名间,要求1 选材要有“三”的意识,要求2 选材要做到“多维度”,要求3 选材要做到“熟悉中的陌生”,一般而言,主要素材不应少于三个。在记叙文中,这三个素材表现为三个画面、三个场景、三个故事、三个人物、三个情节等。在议论文中,这三个素材主要表现为三个事例等,一类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同时,次要素材也要有三个,如记叙时三个过程、三个事件等,描写时三个比喻、三个动作等,议论时用三句名言、三个人物事迹等形成排比,确保材料丰富。,选材要有“三”的意识,要求1,材料的选择,既要围绕同一主题,又要做

2、到彼此相异。所谓相异,指的是选材角度多,包括从正反角度选材,从古今中外的角度选材,从点与面的角度选材等。,选材要做到“多维度”,要求2,特别是选材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整体性介绍的材料,也要有典型的事例和细节去支撑人物或论点。表现在记叙文中,就是要有细节,要有特写镜头,要有展现人物性格的语言;表现在议论文中,就是要做到事例具体,不空泛,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启发性。,材料的选择上,首先,应避开高频素材。,其次,事例中的人物应该广为人知。如果事例中的人物根本没有什么人认识,这个事例的说服力会大幅降低。当然,如果能具体详细地描写出来则另当别论。而语焉不详的事例,标着陌生的人名,阅卷老师可能会认为是编造的

3、,就会降低对文章的好感度。所以,好的事例是一些名人相对比较不为人知的事,或者是平凡人所做的为人所熟知的不同寻常的事。,选材要做到“熟悉中的陌生”,要求3,介于“名”与“不名”之间的事例最恰当,一则阅卷老师略有所闻,二则展示自己超过一般人的阅读视野。,用材:点铁成金方可贵,技巧1 多维解读,一例多用,技巧2 有机融入,形神毕肖,技巧3 不同位置,恰当运用,1.横看成岭侧成峰多侧面解剖素材,多维解读,一例多用,技巧1,一则素材一般来说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因素有情节、人物和场景等。一个人物身上发生有各种不同的小事件,选择不同的小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角度。对故事情节往往也有不同的解释,就形成了多个角度;而

4、人物的立场与观点,乃至所处特定时空的背景,都构成了事例的不同侧面。这给解读素材带来多维的可能性。,2.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以我为主“误”解素材,多维解读,一例多用,技巧1,一则素材,从其自身的各个角度来看,已经是多维的了;如果再加上“我”,解读的角度就更多了。“我”的先入为主可能会使素材出现新的意义,这些意义甚至是素材写作者所未曾预料到的,但是,细细究来,这些理解是符合素材实际的,令人信服。,3.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跳出文化背景解构素材,多维解读,一例多用,技巧1,每个素材都有一定的价值预设,事实上也就是这个素材的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像一棵大树,既能给我们带来绿荫,也能遮挡我们与

5、阳光的亲密接触。对一则素材的深入解读,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甚至回到问题的原点:对素材的解读究竟凭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它真的合理吗?,项羽及其乌江自刎的故事,常见运用,创新式探究,用来证明英雄末路的或悲哀或悲壮的情怀,用来论证“成王败寇”的历史潜规则,稍作修改使之成为新编历史故事,从性格悲剧的角度阐发领袖人物的情商,要走出悲剧怪圈,把项羽当作一个喜剧人物,用旁观者的视角看他临终前的种种表演,要走出英雄怪圈,把项羽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破釜沉舟也只是垂死的挣扎而已,要走出个人崇拜怪圈,爱江山更爱美人其实很傻,皮(江山)之不存,毛(美人)将焉附,要走出敬仰怪圈,多些批判,多些理性,1.寻找与文

6、题材料相关(包括相似与相反)的素材,有机融入,形神毕肖,技巧2,写作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往往是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一般而言,文题的材料以形象为主。但是,考生常见的写法是由文题材料引申出一个观点,再以此观点为准绳,寻找适合此观点的材料。这在写作上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是严重的借题发挥。其结果可能是素材与文题的材料差异大,关联度小,多为牵强附会。贴切的素材应是与文题材料相关的素材,或是相似的素材,或是反证的素材。,2.将素材与论点串联起来,有机融入,形神毕肖,技巧2,一般而言,挖掘素材中能证明观点的部分,强化这一方面的叙述与表达,加强对观点的论证,是写作中需要格外注意的,这就相当于画龙

7、点睛,是让素材生动起来的根本。,3.让素材的表述与文章的语言、文体风格相吻合,有机融入,形神毕肖,技巧2,素材往往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有的还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述。究竟选用何种素材,采用何种表达方式,要看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和采用文体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把素材有机地镶嵌进文章中。,一般而言,随笔杂感类的可以多用名言,穿插些哲思小故事,给人以启迪;一般议论文可以选用高度概括、表达精练的素材,增强说服力(特别是要反对不分主次把能知道的素材内容一股脑儿地抄上);散文类的可以对素材进行想象加工,充实内容,增强文学色彩。,4.让素材与思想主题水乳交融,有机融入,形神毕肖,技巧2,习惯上,我们把素材看成

8、是支撑文章观点的材料,认为它们在文章中处于次要位置。思想主题确实非常重要,是文章的精气神。但是,将素材摆在次要位置也不恰当。事实上,文章的精气神正来自素材的表现。当素材得到恰当的表达时,文章的精气神自然就活灵活现了。这就要求巧妙地化用素材,在叙述时以文题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意象)统领,始终不偏不倚,一以贯之。,1.先声夺人,新人耳目如何在开头选用素材,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一般而言,考生喜欢在开头就运用素材,这是因为素材的形象性能避免纯议论带来的枯燥感。但是,在使用时必须兼顾素材的特点与开头的需要。一方面,不同的素材适合不同的开头:故事性强的适合设置悬念;偏于抒发观点的适合引发思考,辩证分

9、析;感动人心的适合渲染抒情;而个人话语适合作引言,引出观点。另一方面,开头要求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方法多样,因而,有必要对素材进行恰当的选择、压缩乃至改造,以适合开头的需要。,2.余味深蕴,形象深刻如何在结尾选用素材,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结尾要简短有力,卒章显志,或以议论句表明观点,或发出号召,结尾很少有用大量篇幅引用素材的。因此,结尾使用素材时,必须遵循简短有力的原则,这就要对素材进行恰当的改造,甚至进行适当的拓展。这种素材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素材了,是带着考生自己理解的素材,是再造的素材。但是,这样的素材恰恰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3.纵横捭阖,穿针引线如何在主体

10、部分使用素材,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在正文中如何运用素材,这往往要根据文体而定。比如规范的议论文,比较适合用素材来支撑分论点;而对于叙议结合的随笔、散文之类的,往往是素材与观点紧密结合,不分彼此;至于以记叙为主的文字,往往是素材的扩写,要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经验,加入很多想象的成分,素材主要是起一个结构框架的作用。文体不同,素材的运用方式和位置也自然不同。,3.纵横捭阖,穿针引线如何在主体部分使用素材,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1)用素材支撑分论点。比较规范的议论文,强调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以论点的条分缕析为行文思路,素材主要起论证观点的作用。一般而言,素材并不是放在突出的位

11、置,是“嵌入”论证过程中。在位置上,大抵有两种模式:论点论证素材进一步论证,或者是素材论证论点。在论点、论证与材料之间,有时可能有融合,但大抵有较模糊的分界的。,3.纵横捭阖,穿针引线如何在主体部分使用素材,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2)用素材串联正文。通过素材的组接,串起全文。有时也有外在的明显的思路标志,但更多的是一种叙议结合的随笔体,追求思想与语言的灵动之美,文章各个部分浑然天成。,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1)后证式。材料放在观点之后,作为它的证据,也是对观点的具体说明。后证式是最常见的。,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

12、,恰当运用,技巧3,(2)前铺式。材料在观点之前,引出相关的话题,且与观点的思想一致。简言之,材料与观点是一种承接、铺垫关系。,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3)前衬式。材料在观点之前,与观点构成反衬,使观点更加醒目。,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4)嵌入式。材料嵌入观点之中。,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5)类比式。材料在观点之后,用类比的手法对观点进行形象说明。,4.穿插迂回,交相辉映素材与观点的位置,不同位置,恰当运用,技巧3,以上只是材料与观点位置的基本表现,具体到每一篇作文,素材该放在什么位置,是多种多样的,看似信手拈来,未必不是精心设计的。素材在文中的位置,其实涉及三个问题大小、性质和与观点的前后。根本上,必须摒弃一段素材一段议论的拙劣方式,让素材与观点浑然天成,亲密无间,这才是真正把素材吃透,溶化在写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