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上传人:10****ss 文档编号:161221370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漫话清高》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漫话清高》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漫话清高》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漫话清高》课堂实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话清高课堂实录11漫话清高课堂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谈一下关于“清高”这样一个话题,说起“清高”,在老师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丝恬淡、一丝飘逸,心头也会掠过一个飘逸的清风骨感的这样一位仙者的形象。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清高”是什么样子呢?生:我觉得就像是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一种仙者感觉。(师板书:不折腰)生:我觉得像是陶渊明那样不为世俗烦恼的,隐居的。(师板书:隐居)生:我觉得清高是有自尊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师板书:自尊、高洁)师:那你心目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形象呢?生:也许有吧?师:(笑)也许有?你不确定?生:像韩愈、文天祥吧。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不同关于“清高”

2、的一个形象和特点。那么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金开城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说理性散文漫话清高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课文,请大家大声地出声地朗读课文。(4分钟)在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大家边读边找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要求看与之相对应的材料是什么,并勾划出来。(PPT展示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观点的?)(学生朗读课文7分钟)师: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材料。首先作者用的是谁的例子?生:(齐答)许由师:许由的例子来说明什么观点呢?生: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师:你很聪明,用的是课文中的原话,和准确,但老师要求用

3、简洁的语言提炼。能再简练点吗?生:清高的人不做官。师:清高的人不做官。很好,很简练了。还能再简练些吗?生:(想了想,摇头)师:不作官,是不是更简练?生:(点头)师:在这部分里,许由是个例子,作者对许由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集体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作者对许由有什么样的看法?生:他觉得许由挺奇怪的;师:为什么?生:因为尧和许由是相反的,却同样在历史上受到人们的称赞。师:怎么相反的?生:尧愿为天下人操劳,而许由不愿意为天下服务,所以作者说“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师:是对什么“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生: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师:那在这里抓一个关键词是什么?生:(阅读后,

4、摇头)师:(提示)价值取向?生:混乱师:混乱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不是有点是非不分?那么作者认为许由应该怎么样?生:应该为天下人办事。师:应该为天下人办事,然后才得到美名,是吧?生(点头)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作者对传统“美谈观”并不太认同。接下来作者用了什么例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生:(齐答)陶渊明师:用陶渊明说明了什么观点?生:用陶渊明的例子说明要清高不仅要不做官还要有才能。师:证明要有才能是用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的吗?生:不是师:用陶渊明说明了什么观点?能不能仿前面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生:清高不能贪图功名。师:清高不能贪图功名,还不够简洁,能不能再简洁一点?生:不图富贵师:不图富贵,很好。清

5、高与什么无缘?生:(小声答)富贵师:清高与富贵无缘,证明这个例子作者还用了谁的例子?紧跟在陶渊明后面用了谁的例子?生:诸葛亮师:诸葛亮,后面还用了哪些人物?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这些人物是用来说明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来证明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都。怎么样?生:都做官了,都与“清高”无缘了。师:都做官了,都与富贵结缘了。所以说作者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从反面角度论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是不是仅有富贵就可以成名了吗?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生: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才行。师: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还是不简练生: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师:还是一个句子,再简练点,用一个短

6、语?师:有本事,有才能,可以吗?生:(点头)师:好的,举了谁的例子?生:林和靖、倪云林师:林和靖、倪云林,我们大家熟悉的林和靖写过一句非常有名的咏梅诗是什么?生:(无语)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有远离富贵,很有才艺才能被称为清高。那么在界定清高的含义时,作者有什么样的说法?生: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相当模糊。师:模糊,是用谁的例子来说的?生: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你认为是这两个人的例子?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你同意,看来你们两个人是英雄所见略同了,(找另一学生)你同意吗?生:不同意,我觉得用李白的例子是来说明古人评定的严格性,而用孟浩然的例子是用来说明评定的模糊

7、性的。师:哦,用李白的例子是说明评定的严格性,用孟浩然的例子是说明模糊性的。对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清高”这一品质在孟浩然身上就是模糊的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或着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段,大家来体会一下。生:(朗读)师:你刚才读了,你来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清高”这一品质在孟浩然身上就是模糊的?生:孟浩然是有一定才能,但不稀罕做官,并且归隐了。师:是一位真正的隐士,那说明他应该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但历史上并没有公认他是清高的,为什么?生:所以说是模糊的。师:(笑)所以说是模糊的,你说出了一个方面的理由,还有吗?生:我个人认为清高的实质是有有一定价值的,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背离的,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真有

8、这样的实质,而导致他不去做官,那说明他是真正清高的。但孟浩然是相反的,他首先是拼命想做官,做不到官还骂人。他首先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只是由于受挫了,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左的,所以说他的“清高”是被动的,不是很好界定。另一方面,人就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孟浩然有一些归隐,又一些想做官,所以说他的模糊的。师:说得很好,分析得很透彻,大家是不是应该鼓鼓掌啊?生:(鼓掌)师:是啊,说到孟浩然,我也认为他是一位“清高”的形象,但作者在这里不这样认为,心里面想做官,虽然放弃了作官的机会,但有时心里还有怨言,内心不够纯净。所以作者用孟浩然的例子来说明清高界定的模糊性。清楚了吗?师:现在观点都找到了,你们会

9、发现严格性和模糊性是从评定的角度来说的,而不富贵、不做官、高洁是从具有的模式和条件来说的。文章一开是就给我们界定了什么是清高?清高是什么?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在说什么呢?生: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抒发作者对清高的看法和态度。清高的现实意义。师:这样一来,我们对于作者这篇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楚了,作者先说含义,接着谈古论今。你看,作者毫无拘束地、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以漫谈的形式让我们理解了清高。师:大家看黑板,我们刚开始上课电脑时候举了清高的形象特点,举了陶渊明、韩愈、文天祥的例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心目中的清高的形象在金开城先生的眼中还是不是清高的?生:我觉得在金开城先生的心中的清高和我们差不多。师:

10、你说差不多,还是有一点区别,对吗?生:金开城认为要符合“不做官、远富贵、有才华”三个条件,而我们心目中只在于某一个方面。师: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生:我认为基本上差不多,只是我们对清高的要求没这么多,这么全?师:为什么会这样?生: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想写这篇文章,就会想得全面一些,而我们只有对他们的某一方面大概的认识。师:是啊,大家看,因为经历不同,学识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随着我们阅读学习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思想也会不断成熟深刻,所以我们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想,这样我们看事物时才能更趋进于事物的本质。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在当今社会需不需要清高?我们

11、来辩论一下,这一组正方“需要清高”;另一组反方“不需要清高”,大家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4分钟后)师:好,首先正方来说吧,生:我认为清高是有需要的,只不过这种批判只是在某一种时段的,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譬如说从新中国刚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他要求社会人的需求比较一致,如果这个时候太多的人一致,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但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譬如说哦北欧一些国家,已经不看中钱了,这个时候清高是需要的。所以说从长远的来看,清高是需要的。师:恩,从长远的来看,清高是需要的,你很注意辨证地看待问题。最后还是站到了自己队伍的立场上来,非常不错。接下来,反方同学。生:我们觉

12、得现在讲清高不现实,按照他的三个标准,不慕富贵,钱没有现在社会怎么生活?不显才,怎么找工作呢?我的观点是清高可以有,但不能占主流。(学生辩论)师:刚才大家的讨论辩论都和精彩,鲍鹏山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愿意是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只有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洁净精神,坚守了独的文化品格,坚不屈从权势,传统文化精神才不会彻底失落。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当我们一帆风顺时,就尽情奋发进取,开创更美好的明天,建立骄人成绩。当艰难困苦横在我们面前时,不必气馁,更不必堕落,潜藏与心底的清白,不慕富贵及对自己才能自信,这些清高的品质会让我们在逆境中同样不会低下高贵的头。所以我说清高是不随波逐流的风范,是自尊自信自爱的人生态度。拥有了清高,我们才拥有了人格,拥有了清高,我们才活得坦然。让我们固守清高,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生:老师再见!师:老师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