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61177828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明王朝宗室的历史变迁乱世造英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农民出身的安徽汉子朱元璋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一统天下,建立大明300年江山。从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穷得无地葬父母的农民,一跃而成为开创大明300年江山的伟大君主。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无产阶级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他神话般的独特身世和经历,更有传奇式的治国谋略和帝王生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出了个皇帝朱元璋。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横览世界数百国,历史上的王朝政权创建者们,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鲜有出身平民百姓者。然而,那个屹立于世界东方达276年之久的泱泱大明王朝,其皇族却并没有

2、什么高贵的、值得夸耀的血统,相反,它完完全全来源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族徽州凤阳朱氏。即使再由凤阳上溯其源,追到金陵句容朱家巷,你看到的也仍是平凡的血缘,而一丝神圣的荣光。明皇族的发源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族。 “说凤阳,话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洪武”几百年来,人们一谈起朱元璋,便知道他是安徽凤阳人。其实,严格说来,朱元璋的祖籍并非凤阳,而应是金陵句容。遍查明史、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我们便会发现,明朝皇族朱氏属于沛国郡这一大宗,但其有史可考的最早发源地却只能追溯到金陵句容朱家巷。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中,更详细地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

3、勤农桑。”可见,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朱家巷通德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族。 那么,作为明皇族前身的句容朱家巷朱氏,其根源又在哪里呢?这支朱氏是何时从何地迁移到句容的呢?关于这一点,几乎在所有正史籍上都没有记载,几百来在明史中仍是一个谜。 原来,句容朱氏只是一个种地耕田、栽桑织布的普通农家,祖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光荣历史。再加上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宗族的历史也就不甚重视和子解。甚至就连开创大明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不清楚句容朱氏出自何方,所以当年朱元璋夺取天下时,为了像历代王朝创建者一样有一个高贵的血统,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曾一度想认宋代大圣人朱熹做祖先。后来有人劝阻他说,陛下身

4、为万人之上的君王,其地位至尊无上,已比朱熹光彩得多,又何必还要硬去认一个地位比自己逊色的朱熹来做祖先,以犯数典忘祖之错呢?朱元璋一听有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朱元璋虽不是朱熹的后代,但句容朱氏却确确实实与朱熹的紫阳朱氏有关系。朱元璋当年早认朱熹为祖,可能依据族中某些传说,并非完全无稽臆断。据茶院府君第30世孙明朝南京御史朱吾弼所撰(丰城)社山朱氏世考记载,金陵句容朱氏确源出朱熹所在的婺源茶院朱氏,与朱熹共祖茶院制置使朱(王+*),并同祖婺源茶院第三世祖朱昭元。朱(王+*)生三子;廷杰、廷滔、廷隽。朱廷隽生一子昭元。朱昭元生三子:惟甫、惟赞、惟节。其中,朱惟甫一支仍居婺源,朱熹即为他的第六

5、世孙。朱惟甫之弟朱惟节,官任礼部员外郎,始自徽州婺源徙居金陵句容县北街巷,遂开句容朱氏一派。后句容北街巷朱氏族姓繁衍盛大,成为当地大姓世族,遂以姓称呼所居地,改北街巷为朱家巷。同样的记载,还可见于湖南平江岑川朱氏宗谱、湖南湘阴紫阳堂同治壬申朱氏族谱、湖南宁乡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湖南长沙晋山朱氏玉奇堂四修朱氏支谱等朱姓谱牒。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事实:作为明皇族前身的江苏句容县朱家巷朱氏,与朱熹同属婺源朱氏一宗,共祖茶院第三代朱昭元;句容朱家巷朱氏始祖朱惟节,是朱熹第六代祖朱惟甫之弟,大约在北宋早期自今江西婺源东迁至今江苏句容县,卜居北街巷,后改名为朱家巷。 句容朱氏在两宋时的情况,

6、史书缺载,谱牒也语焉不详,今已无法稽考,因此,在明王朝皇族史上,这至今仍是一段有待探索、开拓的空白。但是,有一点可以推论设想出来,即句容朱家巷朱氏族姓繁衍迅速,人口兴旺,宗族规模比较大,所以才会形成朱家巷这个地名。但是,句容朱氏大则大矣,却并非显贵。说它是大族,仅就人口数量、家族规模而言,而非就其宗族势力、地位而言。从这方面来说,句容朱氏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世代务农的平凡宗族,终宋一代三百来年,它从未产生过什么著名的人物,无论是学者名儒,还是达官显宦,甚至找不出一个郎官(品位最低的官),也找不出一个举人或进士来。 据朱氏世德碑记、明实录和天潢玉牒,朱元璋的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第五代祖朱仲八。朱

7、仲八,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困,他娶陈氏,生三个儿子:六二、十二、百六。其中,第三子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他被追尊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朱百六夫人胡氏,后被追为皇后,她生了两个男孩:四五、四九。其中,次子朱四九是朱元的曾祖父,后以孙贵被追尊为恒皇帝,庙号懿祖。朱四九夫人侯氏,追尊为皇后,她生了四个儿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其中,长子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后被追尊为裕皇帝,庙号熙祖。 安徽凤阳朱氏,天下第一尊显的“国姓”家族,虽历经动乱仍繁衍不息。 自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便大封同姓为王,并确立封建藩王的定制。从此,朱氏一跃而成为我中华帝国的“国姓”,而安

8、徽凤阳朱氏则一跃而成为天下最尊显的贵族宗室皇族。300年大明天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条件下以几何级数不断繁衍,到明朝末年,已由一人之身发展为一个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庞大宗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即使经过明清鼎革的灾难,凤阳朱氏仍有很大部分生存并繁衍下来,构成今日朱氏族姓中极重要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子孙,致使朱明王朝皇族宗室人口无比庞大。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宋朝和元朝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因此,他一统天下之后,便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开始分封九个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整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成为被明王朝历代帝王遵从不变

9、的祖训。 后来,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

10、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因而又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整个明朝时期,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如太祖朱元璋生育了26个儿子,其中24年儿子有后,明仁宗朱高炽生了10个儿子,英宗朱祁镇有9个儿子,宪宗朱见深有14个儿子,世宗、神宗也各有8个儿子,而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

11、则多达100个儿子,且均长大成人,兄弟多得不尽相识。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整个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先后登基继位做皇帝的共有17人(不包括南明各帝),封为亲王的83人,封为人公主的80余人,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则多得不可胜数。据史籍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30年左右增加1倍,达到127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玉牒所载宗室人口达8203人,100年间增加6倍。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增加约1.5倍,达17661人。嘉靖期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5

12、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为天下之最。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过18492人。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157000余人。估计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20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人王世贞所说,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明制规定,宗室禄给标准,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这样,明王朝的皇族宗室成员,成为一种特权阶层和寄生阶层。这些龙

13、子皇孙们,大都不劳而获,过着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除个别优秀者对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的进步作出过特殊贡献外,大都是一些只吃喝玩乐和没有出息的人。而庞大的宗室,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富、民脂民膏,特别是明中后期,巨额的宗禄开支使人人的赋役负担日益繁重,也造成明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因此,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负担,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可惜,分封之制,是太祖所定的万世不易的祖训,明王朝始终没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与当初太祖屏藩愿望相反,宗室问

14、题,正是导致明王朝朱氏天下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懿文太子家族: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便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避免皇室内部纷争。明太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这便是历史上的懿文太子朱标。 懿文太子朱标(公元1355-1392年),是朱元璋皇后马氏所生长子。史称太子朱标生性忠厚宽仁,在宋濂等大儒的长期教育下,本有希望成为一位仁君。可惜天不由人,朱标还没来得及继承皇位,便先于父亲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过早病逝,年仅38岁,谥懿文。建文帝初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朱标元配常王妃、次妃吕后,共生五子:雄英、允(火+攵)、允(火+通)、允(火+坚)、允(火+熙)。 懿文太子死

15、后,依制当以他的长子朱雄英为下一个继承人,但朱雄英这位嫡长孙年仅8岁便死了(后追尊为虞怀王)。为了避免各子觊觎皇位,求得天下稳定,朱元璋便在生前立朱标次子朱允(火+攵)为皇太孙,临终立下遗嘱:“皇太孙允(火+攵),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这样,公元1398年朱元璋辞世后,21岁的皇太孙朱允(火+攵)便根据明太祖遗诏继位大统,改元建文。 明建文帝朱允文(火+攵)(公元1377-1402年),是朱标与吕王妃所生的儿子。史书上说朱允(火+攵)自幼聪明好学,但又说他颅额偏长,无帝王之像。且为人仁厚有余,刚强浑厚不足,显得未免有些柔弱,气质作风颇似乃父。朱允(火+攵)继位后,施行仁政,成为一位开

16、明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家太平,政通仁和,人民安乐,呈现一派升平景象。 但是,朱允(火+攵)的少年为皇,引起了各位被封藩王、手握重兵的叔父们的嫉妒和不满,各王府不断出现谋反迹象,朝廷与诸王之间关系日见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火+攵)依汉景帝之例,采取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计谋,实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年内将周王朱(木+肃)、岷王朱(木+便)、齐王朱(木+甫头+寸)、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五蕃势力铲除。然后将矛头指向北京的燕王朱棣。朱棣遂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反叛,并打起“靖难”旗号。意思是说,朝廷有奸人当权,皇帝有难,所以燕王起兵,为的是杀掉皇帝身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