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精编写)

上传人:1728****196 文档编号:160812388 上传时间:2021-01-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精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精编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精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精编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 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 成电子作品。 学习侧重点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自读程序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 号。 分小组讨论解疑,

2、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 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怎样改进 ?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 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 个探 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儒家思想浅探。 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 确定

3、主题; B查询资料; c概括结论; D交流评价。 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 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 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 电子作品。 35 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 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自读点拨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 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 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 现,使粒子物理

4、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 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 荣幸地接受 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 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 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 怀念这篇。”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 ?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 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 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

5、物致知为学问本始, 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 论文的特色。这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 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 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 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 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 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 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

6、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 味,没有说教气息, 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 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 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 它的基本意思。3 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 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 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

7、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 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 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 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 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 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 比。 自读思考 在文

8、中画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以及意义。 用表格方式,梳理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针对质疑,分组作探究学习,写出探究小报告或制作 电子作品。 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 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 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 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 人注目。他讲了4 个故事,谈了4 个体会。 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 径为零。 1964 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 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 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

9、66 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 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 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 年,人们认为基本 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 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 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 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 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 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 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 在 1979 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 由此得出

10、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 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 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 太空。这是人类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 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 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参考答案 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 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 的真相。 意义:,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 计划的探索。 2见自读点拨的列举事例表格。3略

11、4略 备教资料 丁肇中小传 由于和里希特各自独立发现一种新型的j A 粒子,而 共同获得 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 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自然杂志还评论说, 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的。 他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授,祖籍山东日照。1936 年,他 们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访问。1 月 26 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他在回忆中说:“我的 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 月后才回到中国。”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

12、本侵略 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十二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 教育。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 外祖母性格刚毅且果断,她丈夫在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 了,从那以后她回到学校当教师,把丁肇中的母亲抚养成人。 丁肇中在童年经常听到外祖母回忆那些艰难岁月里度过的 窘迫生活,外祖母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 验,缜密组织研究和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 响。 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年,十三岁去台湾上学,那时他 父亲是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二十岁时,他决定回到他 的出生地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攻读。“那时我英文懂得不多, 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在国内的时候在书上读到许多美

13、国 学生是自己挣钱维持生活读完大学的。我告诉父母也这样 做。当 1956 年 9 月 6 日到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 里只有一百美元。在那时,有点钱好像已经满不错了。我举 目无亲,不免有几分担心。”那几年,可以说是丁肇中一生 中最艰难的岁月,一面顽强勤奋地学习,一面自己挣钱维持 生活。后来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三年之后的1959 年 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硕士学位。 接 着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当研究生,1962 年获物理学博士 学位。 63 年,丁肇中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前往设 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在柯可尼的指导下 用质子同步加速器进

14、行研究。柯可尼对实验工作的严格与耐 心对丁肇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段日子以及后来再到日 内瓦工作期间,丁肇中的典型生活情况是:一早起来在自取 食堂里吃早饭,然后一整天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夜里离开实 验室,驱车十分钟回到他的公寓房间睡觉。每隔两个星期, 他坐飞机回到美国麻省莱克新顿自己的家里看望妻子凯?路 易丝?库恩和两个女儿。1964 年,丁肇中离开日内瓦回到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 年。在那里他和斯坦伯格、 希瓦兹、吴健雄和李政道等在内的流物理学家工作。这个时 期,丁肇中发现了“抗氢同位素”,使他初露头角。美国各 大报刊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项发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这 些年里,他开

15、始对“电子和正电子对”的生成发生了兴趣。 这时丁肇中又接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聘,主持该学院的布 鲁克海汶实验室,他负责的研究小组分别在美国布鲁克海汶 实验室、瑞士欧洲核予研究中心和德国汉堡电子回旋加速器 实验室三处进行类光子粒子的衰变探索,并且寻找衰变成电 子对和lL介子对的新粒子。这一研究夜以继日地整整进行 了五年。 71 年,丁撵中带领它的研究小组回到美国,开始在布鲁 克海汶国家实验室进行试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 力,终于在1974 年 8 月次觉察到一种新粒手存在的迹象, 其量量约为质子的三倍。由于丁肇中的小心谨慎,他们当时 没有公布这一发现1974 年 11 月 10 日,丁肇

16、中到美海岸出 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 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为 中粒子,于是丁肇中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发现,并 将新粒子命名为j 粒子。 j A 粒子的发现, 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这一发现 在物理学上的重大意义是: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 明存在着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从夸克模型看,j A 中粒于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前,人们认为 所有已知强子都可由三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 以及它们的反粒子以各种形式组成。丁肇中和里希特发现j A 中粒子的卓越成就支持了当今的弱相互作用理论,他们 两人分获197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9 年,在德国汉 堡,丁肇中领导他的小组又找到了胶子,这是量子色动力学 理论的一种重要证明,为统一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丁肇中已成为当代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主持的德国汉 堡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小组,首先接纳了批中国科学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去西方工作。他每次到中国讲课,听 众都是致以千计。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汉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