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47633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三三国、两晋、南北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2.能力指要( 1) 正 确 分 析 三 国 、 两 晋 、 南 北 朝 时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特 点 和 我 国 经 济 格 局 变 化 的 原 因 及影 响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成就、特点,正确理解文化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3)理解这一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的原因,正确认识宗教的发展及反映的实质。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时限从 220 年到 5

2、89 年,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形成局部统一,继而西晋完成了短期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西晋短期而亡,此后先后出现了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南北朝的对峙。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迭起,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矛盾交织。经济上,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济格局开始变化。民族关系上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中各种流派思想并存,取得了继续领先世界的一系列科技成就。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1)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

3、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3)魏晋南北朝时的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思考讨论三国

4、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试综合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提示:从南方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劳动力与技术、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从经济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如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给我们的启示。3.文化的繁荣(1)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就有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缀术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宗教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得到广泛流行。道教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佛教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上和政治上对佛教的斗

5、争,出现了范缜的神灭论等反佛学著作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3)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以“建安文学”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为代表。反映北方战乱的诗歌代表作有北朝的木兰辞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黄庭经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思考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吻合,试以史实分析这一论断。提示:从时代特征出发,判断文化特征是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色,选择相关史实说明之。疑难突破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6、(1)江南经济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安定。(2)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西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佛教盛行。(4)商品经济水平低。原因:社会动荡,城市经济遭到破坏。(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1)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

7、从横的方面看,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 上 述 经 济 的 进 退 , 都 与 一 定 的 政 治 环 境 相 关 , 国 内 相 对 安 定 , 经 济 就 前 进 , 反 之亦 然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 “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

8、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3.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几方面认识:(1)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

9、。(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佛教盛行的危害: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4)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实质。4.道教、佛教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

10、家思想。神化的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神权必须服务于世俗的皇权才能够得到传播。葛洪用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陶弘景将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教义,于是,道教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发展起来。佛教在此时期虽然盛行,但反佛灭佛也不断发生。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就是因为佛教的发展侵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反映出,宗教的发展也必须有利于封建统治。5.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1)战乱与发展并存,分裂与统一交织。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有建设与发展,有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也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改革。而北方的战乱,客观上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对南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

11、作用,使经济重心逐步南移。(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经过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具有了统一、富强和使古代文明再一次向高峰推进的条件。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两段统一帝国时期的中间过渡阶段。(3)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与巩固的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步完成封建化过程,这一进步的历史现象是隋朝统一的重要条件。(4)文化思想成就与进步引人注目。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有突出的成果,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纵观这分裂动荡达 300 年的历史,其总体特征是:分

12、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其表现是:(1)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 (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 (4)一些有卓识的政治家,如曹操、诸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和活动。(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育着统一因素。正是在民族 融 合 加

13、强 和 经 济 文 化 发 展 的 情 况 下 , 统 一 因 素 逐 渐 增 强 , 从 而 为 实 现更 大 的 统 一 准 备 了 条 件 。7.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

1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

15、了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了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关于江南经济开发和古

16、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迪(1)首先应明确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了条件。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随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后来历经隋唐、五代、两宋,最终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然后对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的概况,联系地理环境和政治知识进行阐释。(2)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但是,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的过度开发,东汉末年以来频繁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历史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故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破坏,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十五”纲要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