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8238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唐山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唐山市 20132014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 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 ,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而细致考究下来,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

2、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 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如果说, “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

3、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

4、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 “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 ,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

5、”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 “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

6、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 “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

7、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 ,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

8、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

9、。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节选自

10、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悉奏罢其不职者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 。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

11、奏罢全部失职官吏。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3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5 分)(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

12、田间望岁心!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6 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 1 分,共 6 分)(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年猪肥了骆驼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

13、就到了。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 “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 “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

14、。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 ,乡人敬佩

15、) 。4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 “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 ,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

16、句话。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