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7471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内涵论文关键词:送别诗 魏晋南北朝 忧患知道 审美内涵 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得到较大展开,不只专门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多了起来,而且由于社会的极度骚乱,形而上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此时的送别诗呈现出一起的审美内涵。重集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思。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分隔”(屈原, 九歌)“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黯然销魂者,惟别算了。 ”(江淹, 别赋)古代交通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而分隔更为“ 古人所重” (颜氏家训语)。士大夫们在送别时,不只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而且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作诗表达自

2、个的离情别绪。诚如钟嵘所说:“若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蠕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归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分隔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分隔” 也就天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歌咏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 诗经中便有了送别内容的诗,如大雅蒸民 秦风 渭阳;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别的内容:“子交手兮东行,送佳人兮南浦。 ”(九歌河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 少司命)汉代时有无名氏假托李

3、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能够说也是一组送别诗,在诗中抒发了面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豪情饱满而又沉重。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从先秦到两汉时期,与送别内容相关的诗歌一贯是不绝如缕的,可是,它并没有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裁领域,其作者也多不可考。 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跟着诗我们发明知道的醒悟和对自我的定位,加上这一时期社会的骚骚乱离,送别诗得到了较大展开,不只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也大多可考,更重要的是从体裁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约束,将自个的离愁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起来,视界更开阔,地步更高远。如魏陈思王曹植作赠白马王彪 ,抒发了不能与白马王曹彪同行的悲愤心境;“建

4、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赠蔡子笃诗 ,抒发了客中送客的离情;晋人孙楚作征西官属送于陆阳侯作诗 ,表达了与故人分隔远行的哀痛。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只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初步标明“饯”或“送” 的字样,如南朝宋刘骏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 ,齐王融饯谢文学离夜诗 、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等均在诗题中标出了诗歌的题旨。不只如此.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极度骚乱.形而上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又使这时的送别诗呈现出一起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时代感剧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浊世” ,在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的时间短共同外,中国一贯处于分裂、骚乱之中。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朝坚持带来的互相攻

5、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许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懂瘟疫和大规模的生齿搬迁,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尤其是战争所构成的许多的生齿去世,使心灵活络的作家和文人广泛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的祸福无常,以及生命单个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时的无能为力,因而这时的送别诗突破了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约束,把自个的生活与广大的社会布景联系起来,除了表现亲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殷殷劝勉之意外,还表现了由于故人离去所触发的恋国思乡之情,对社会对国务的注重,以及骚乱中对单个生命的忧患知道,等等。如“郁纤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匆促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分隔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6、 (曹植, 赠白马王彪), “及子同寮,存亡固之。何以赠行,言授斯诗。中心孔悼,涕泪涟而。磋尔正人,怎样勿思”( 王架, 赠蔡子笃诗), “历捻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http:/ http:/ http:/ http:/ 日”(何逊,(Iw 行与故人游夜别 ) 等都写出了临别之际与友人分手时的悲苦惆怅之情。沈约的别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蹲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牵挂。 ”更是写出了晚年之别难以再会的悲苦之清,真挚深重,悦耳心扉。社会的骚乱使许多的文人被逼长时间的留居异地或他国,看到友人返归,在为之感到幸而的一起,不能不触主

7、张自个的思乡或思国之情。如王架的赠蔡子笃诗 ,诗人与蔡子笃在东汉末年华夏军阀混战骚乱连年之际,避乱荆州,一起依附在刘表门下,而如今蔡子笃得以返乡任官,自个却不得不继续留居异乡,那种剧烈的怀归忧思可想而知, “虽则追慕,予思周宣。展望东路,惨沧增叹” ,对友人的归去充满了无限的敬慕,但在这送别之际又不能尽情地流露出来。遥遥眺望着故人归去的这漫漫长路,诗人在担忧哀痛之中又不由增添了无量的慨叹。而庚信的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岸雁,秋来向南飞。 ”空旷绝远、荒芜凄清的环境和北雁的南飞烘托出由于故人南归所引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在送别诗中,诗人并没有把豪情只是约束在自个伤感

8、上,一起也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的社会现实,对连年的征伐、社会的残损、国家的风险、民生的疾苦等表象也进行了描写。虽然这只是作为布景而描写的一个周围面,但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真实的描写,也能够反腆出诗我们悲天悯人的无量情怀。如“洛阳何寂 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僻,荆棘上参天。不见旧首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中野何惨白,刁里无人迹。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曹植, 送应氏类一), “蔚矣荒涂,时行靡通”,“悠悠世路,乱离多阻” (l 聚, 赠蔡子笃诗),都曲折地反映出战乱给公民构成合 无量灾害,反映出诗人对公民苦难的深切慨叹和痛惜而刘馄在他的答卢湛诗并书中,不只对西晋的横遭

9、几运哀痛不已:“厄运初遴,阳艾在六,乾象栋倾,坤仪井覆。横厉胶葛,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激流华域。彼黍禅离,彼樱育育。哀我皇晋,痛心在日”,而且为他在国破易亡之际,不能尽忠尽孝而罪己:“咨余脆弱,弗能负荷。社衅仍彰,荣辱屡加。威之不建,祸延凶播。忠陨于国,孝效于家。斯罪之积,如彼山河。斯衅之深,终莫能磨” ,感榨悲惨而沉痛。二、生命忧患知道稠密 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骚乱、瘟疫的盛行、天然灾霍的频频,使得生命显得失常的脆弱,人或旬月而死,或多壮而亡;或亡于病逝,或卒于战祸;或今日一起游宴,再日竟为鬼录;甚或数年之间,亲故便多亡逝。 “死者相袭,五垄相望”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10、念之J 人肠”(曹操, 篙里行) 的现状连豪气万丈横架赋诗的英雄曹操也忍不住磋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方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生命的去世展现得如此修烈。谁能把握生命? 又有谁能留住生命?生命的灵敏消迹催人醒悟,魏晋时人正是在如此惨烈的去世面前初步醒悟,初步透悟到人生如朝露的生命内涵。 “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广泛最深化最激悦耳的,即是那在诗中充演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时间短的思想和豪情”(王瑶, 中古文学论集 文人与药),更何况又是在分隔的感伤之际,这种对生命的忧患知道表现得会更加剧烈。 “嗟叹将何为,天命与我违自顾非金石,咄咄令人悲”, “人生处一世,取若朝露稀”, “变故

11、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曹植, 赠白马王彪)。兄长的速然离世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人非金石,又怎能不死,人生的变故是那样的俄然,谁也无法阻遏,生命不只一定去世,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够遭受,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六合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其二),这又怎能不让人为生命焦虑、心悲呢? 三、离情与玄理的谐和之美 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形而上学兴起,西晋时更是盛极一时,清谈玄理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社会习尚。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衰,加之梵学盛行,玄佛合流,整个文坛也为玄风所笼罩, “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漠视寡欲。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以道德

12、论,建安风力尽矣” (钟嵘, 诗品序)。受这种发明习尚的影响,诗我们也把自个的形而上学本质在送别诗中展现出来,如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陆阳侯作诗:“晨风飘岐路,零雨被秋草。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三命皆有极,咄 u安可保。莫大于荡子,彭腆犹为夭。吉凶如纠绳,忧喜相纷绕。六http:/ http:/ http:/ http:/ 合为我炉,万物一何小。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乖离即长臀,惆怅盈怀有。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 ”时西晋征西将军扶风王司马骏将远行,孙楚为其参军,随侍同行,乃记叙属下官员相送于陆阳候亭之作。可是综观全诗,触及离情者,仅发端两联,从“三命皆有极”以下,所云荡

13、子为寿、彭腆为夭、凶吉纠超、忧喜无端、达人大观,诫此当早等语,尽是玄言玄理。这类送别诗将离情与玄理合并为一体,把表达离情别恨作为领会人生的重要机遇和前语,用通俗的玄谈来跨越别离的痛苦,借谈玄论理表达出对人生无常、聚散聚散的旷达和洒脱。 四、渗透着山水天然之美 东晋后期往后,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刘册, 文心雕龙明诗) ,山水代替了玄言成为诗歌的重要体裁,对现象的描写成为此时送别诗的重要成分。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诗),以云去水流来寄予自个的离思之情;“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秋风两乡愁,秋月千里分”(范云, 送沈记室夜别诗),以去留两地的风景之清澄夸姣,衬托出友谊

14、之温馨分隔之感伤。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一首于王抚军座送客:“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排。爱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诸四缅邀,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燕,离言幸云悲。晨鸟暮来还,悬车敛徐辉。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诗中胸中之离情与眼前之山水难分难解。又如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依然临江诸,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临。泊处闲暇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诗人追送刘孺但不及见,不能够亲自离别,只好目送帆影远去,一幅江岸送客图渐渐翻开:开船的鼓声逐步阻隔,孤帆远影已没人江云,停船处只剩下归巢的鸟儿,送别的离亭也现已寂寥无人,枯叶在寒风中飘落,渔夫也要收起钓丝回家。四野如此空旷凄清,怎能不令人更加伤感。这里诗人通过对江边惨淡现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悲枪凄凉之情,生动地表现了友人远去后的孤寂怅惘之情。总之,跟着山水诗的兴起,这一时期的诗我们往往通过对山水现象的描写来寄予自个的离思之情,用对大天然的亲和与欣赏来表现分隔的痛苦。 综上可见,送别诗展开到魏晋六朝时期,现已日臻老到,不只构成一个固定的体裁领域,而且艺术上也更趋老到,为唐代送别诗的兴盛做好了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