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60127539 上传时间:2021-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1961年7月,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这株水稻长得特别好:鹤立鸡群,穗头很大,籽粒饱满,整整齐齐。袁隆平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收了回来。但第二年播种下去后,没有一株达到预想的结果。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杂交稻才有的分离现象。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理论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的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袁隆平在田里一株株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三年后,1964年,他从14万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育种

2、的攻关迈出关键性一步。9年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研究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粮食始终是国计民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袁隆平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1996年农业部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立项。“5个阶段的目标,从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我们都达到了。我们现在要向1200公斤攻关”。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杂交

3、水稻方面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全球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摘编自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新华网2020年2月2日)材料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他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实现了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那时,我国玉米亩产

4、量只有两三百斤。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

5、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立志增产增收的李登海,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摘编自李登海:一粒种子寄家国,央广网)材料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递出限制出口的信息。近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答: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口粮实现了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如何?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

7、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问: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答: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

8、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 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摘编自口粮绝对安全,百姓米面无忧关于当前粮食市场供应问题的对话,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3月2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纪录。B.“科技支撑”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李登海研究杂交玉米,他们都是“

9、科技支撑”的践行者。C.材料三主要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D.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引用了详细、具体的数据,这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反映了袁隆平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决心。B.在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后,袁隆平及其团队积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杂交水稻,培养杂交水稻方面的技术人才。C.我国能够实现口粮完全自给,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离不开农业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

10、。D.我国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不仅体现在粮食储量充足,还体现在储备品种结构合理,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的比例高。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回答材料三中的记者提问的一项是()A.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48万吨,为20112019年最低水平;2020年12月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3万吨。B.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C.2020年3月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分别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D.2020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北方冬小麦苗情

11、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人物通讯,两则材料在表现袁隆平、李登海的优秀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材料三中,有哪些证据能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国粮食市场供应是安全的?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从东汉未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

12、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

13、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石,咄唶令人悲”(曹樯)。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杋有“天道

14、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受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摘编自美的历程魏晋风度)材料二:自先秦以降,春秋代序、日月不留的忧思就充满诗歌中。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如美的历程一书所言:“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

15、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文人相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不再简单是时光飘忽的时间易逝感,更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

16、特有的忧生之嗟。自汉末以来,生命之死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消失,战争与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建安时期生命诗歌的主题。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生带来的悲剧。两晋时期悼时伤逝的主题不绝如缕,但嵇康、阮籍之后,写感时悼逝主题最为集中而且有其特色的当属陆机和由晋入宋的诗人陶渊明。陆机遭吴覆亡,北迁入洛而仕晋,这在其人生中,是至为重要的转折。遭此巨变,作为天才而又敏感文人的陆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认识和体验。他和陶渊明、鲍照的挽歌辞,都是生命诗文中重要作品,形成了此一时期文学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内容。魏晋文人敢于直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