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

上传人:d****e 文档编号:159776521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 (prodromal stage of bipolar disorder,or bipolar at-risk,BAR) , 主要是指一次抑郁、躁狂 /轻躁狂完全发作之前一段症状特点突出的时期, 包括认知、情 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早期症状和特征, 这些症状的出现预示着该疾病即将全面发作 1。从出 现不太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开始到精神行为异常达到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前的一段时间 称之

2、为前驱期 2。这类患者或者在一级亲属中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或者具有双相情 感障碍的某些个性特征, 或者临床表现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但又未达到双相 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纳入标准 3 年龄在 15-60 岁之间,在过去至少 12 个月内,存在下述三组标准中至少一组标准 第第 1 1 组组:亚躁狂症状:亚躁狂症状 异常的持续性情绪增高或者扩张或者易激惹, 持续时间至少连续 2 天但应小于 4 天, 并 且要满足下述 6 条标准中至少 2 条(如果是易激惹,则至少应具备 3 条) : a.自我评价过高或者是夸大。 b.睡眠需要减少(如仅 3 个小时的睡眠

3、即可) 。 c.比平时健谈,或者迫使自己不停地讲话。 d.思维奔逸或者有思维加速的主观体验。 e.注意力分散 f.目的性活动增加(如社交活动,或者工作,或者性行为) ,或者精神运动性兴奋。 第第 2 2 组:抑郁组:抑郁+ +循环性精神病的特征循环性精神病的特征 抑郁抑郁 抑郁情绪,或者兴趣缺失、快感缺失,以及至少满足下述 2 条标准,这些情况至少持续 1 周。 a.明显的体重减轻。 b.精神运动性迟滞或者兴奋。 c.疲劳或者精力减退。 d.无价值感或者过分的不恰当的自罪。 e.思考或者集中注意的能力下降。 f.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或者自杀观念。 循环性精神病的特征循环性精神病的特征 多次亚躁狂

4、症状的发作但未达到第 1 组的标准和多次抑郁症状的发作 (如第 1 组中亚躁 2 狂的定义是一天 24 小时仅有 4 小时表现) , 并且在一生中的累计时间至少有 4 天满足这一标 准。 第第 3 3 组:抑郁组:抑郁+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抑郁抑郁 抑郁情绪,或者兴趣缺失或快感缺失,以及至少满足下述 2 条标准,这些情况至少持续 1 周。 a.明显的体重减轻。 b.精神运动性迟滞或者兴奋。 c.疲劳或者精力减退。 d.无价值感或者过分的不恰当的自罪。 e.思考或者集中注意的能力下降。 f.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或者自杀观念。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一级亲属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史。 3.2 鉴别诊断

5、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有躁狂的相关症状,但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大于 4 天, 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和其日常表现不相符。 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有抑郁的相关症状,但一般持续时间更长,症状表现更丰富,如有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降低等表现,甚至达到木僵状态,两眼呆滞,不语不动,不 进食水。 4 辨证 4.1 心肝火旺证 平时性格开朗,话多,好说大话,经常意气用事,过于自信,做事草率,虎头蛇尾, 急躁易怒,形体偏胖,肤黑颈短,面色红,喜冷饮,经常容易失眠,大便容易干结,小便黄 赤,舌边尖红或舌尖有芒刺,脉弦数。 4.2 阴虚火旺证 平时做事谨慎,自尊心强,稍有成就就洋洋得意,善于交际,不善长期伏

6、案工作,平 时容易焦虑, 多言善惊, 型瘦面红,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紧张时手足心容易出汗, 舌质红, 少苔或无苔或者剥苔,脉沉细数。 4.3 心脾两虚证 性格不稳定,情绪多变,心情时好时坏,多疑,遇事善想、多思,有时精力旺盛但持 续时间较短很快即会疲惫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皮肤白皙,体型偏胖,舌质淡,苔薄 白,脉沉细。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双相情感障碍前期的人群,多阳热偏盛,因此在治疗上以治火为要,但具体情况首分虚 实,次辨病位在心、在肝、或者在肾,火热炽盛容易耗气伤阴,损伤人体气血,因此对于疾 病后期多见气阴、 气血亏虚的表现, 因此当辨阴虚、 气血亏虚之程度而或滋阴或益气

7、或养血, 火热之邪亦可炼液成痰,阻滞气血,亦可见到虚实夹杂表现,或者夹瘀、或者夹痰,或兼气 滞当分而治之。 3 5.2 分证论治 5.2.1 心肝火旺证 治法:清心镇肝,安神定志 主方:龙胆泻肝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泻心汤( 伤寒论 )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黄连、炒栀子、白芍、钩藤、车前子、当归、柴胡、郁金、 芦荟等。 加减变化:心火旺盛,口舌容易生疮,加朱砂,加重黄连用量;平时容易便秘,大便 干结难下者, 加生大黄、 芒硝, 保持大便通畅, 或平时服用通便茶; 平时饮水较多, 贪凉者, 加生石膏。 5.2.2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清脑安神 主方:二阴煎( 景岳全书 )加

8、减 常用药物:大生地、麦冬、玄参、黄连、木通、酸枣仁、茯神、龙齿、远志、菖蒲、 竹叶等。 加减变化:面红目赤,舌苔黄腻,加胆南星、竹茹,加重黄连用量;失眠入睡困难, 容易做噩梦,醒后倦怠者加龙骨、牡蛎,朱砂。 5.2.3 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方:归脾汤( 济生方 )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当归、白术、茯苓、茯神、朱砂、远志、黄芪、酸枣仁、木香、龙 眼肉等。 加减变化:情志抑郁明显者,加越鞠丸;心火旺者,加黄连;烦躁、焦虑明显者加栀 子,黄连;兼有血瘀而见月经量少有块者,加郁金、丹参、红花。 5.3 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具有清心化痰,镇惊祛风之功,对于素体火热偏胜的双相情感障碍

9、高危人 群有防止复发的作用, 每次 1 丸, 早晚 2 次服用。 本品处方中含朱砂、 雄黄, 不宜过量久服,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人参归脾丸: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对于素体气血亏虚,胆怯易惊的双相情 感障碍高危人群有防止复发的作用,每次 1 丸,早晚 2 次服用。 5.4 针灸疗法 5.4.1 辨证治疗 心肝火旺证取穴:水沟、大陵、少府、太冲、少冲、少泽、行间等,水沟、大陵、少 府、太冲,毫针针刺或电针治疗,每日 1 次,手法采取泻法,少冲、少泽、大敦刺络放血。 阴虚火旺证取穴:三阴交、太溪、复溜、百会、足三里、内关、神门、太冲等,三阴交、 太溪、百会、足三里、内关,毫针针刺或电针治

10、疗,每日 1 次,手法采取补法,神门、太冲 采用泄法。 心脾两虚证取穴: 心俞、 脾俞、 肝俞、 三阴交、 合谷、 足三里等, 毫针针刺或电针治疗, 每日 1 次,手法采取补法。 5.4.2 对症治疗 失眠:在辨证论治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庭、四神聪、太阳、安眠穴、太溪等,可用 电针小剂量电刺激。 兴奋冲动,脾气大:水沟、十宣、太阳、曲池、大椎、涌泉、劳宫穴等,十宣、太阳、 曲池、大椎可刺络放血,水沟、涌泉、劳宫穴采用毫针针刺,泄法,强刺激,针水沟穴以眼 球湿润为度。 4 焦虑、烦躁明显:内关、合谷、太冲、通里、膻中穴,毫针针刺或电针治疗,每日 1 次,手法采取泄法。 5.5 心理治疗 给予针

11、对性的个体或团体心理治疗是早期干预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服药依从性指导、 前 驱症状的检测、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认知行为治疗。 5.6 其他疗法 生物反馈治疗 颈颅磁刺激治疗 脑循环治疗 6 预防与调摄 6.1 预防 对于阳热体质的人,平时多练习打坐、冥想等収敛情志,或者口服清心莲子茶:处方: 菊花、夏枯草、莲子心、炒栀子、麦冬、天冬各 3 克,泡水代茶饮,对于阳热体质有双相情 感障碍倾向的人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对于素体虚弱,气血亏虚之人,平时多思善虑者,亦可采用打坐、冥想等収敛情志,防 止思虑过度耗伤气血,或者常服阿胶膏,但应注意防治,出现烦躁,失眠,急躁易怒等表现 时要停止服用。 6.2 调摄

12、 平时注意调节情志,起居有度,睡眠适当,避免暴怒,过喜等,防止情志失控,忌服 用辛温燥烈助阳生火动血之品,如辣椒,酒,煎炸食品等,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参考文献 1 Howes OD, Falkenberg I.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targ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order. Curr Psychiatry Rep. 2011; 13( 6) : 493-499. 2Sahoo MK, Chakrabarti S, Kulhara P. Det

13、ection of prodromal symptoms of relapse in mania 135: 177-183. 3Andreas Bechdolfa, Aswin Ratheeshc, Sue M Cottonb,Barnaby Nelsonb, Andrew M Chanenb, Jennifer Bettsb,Tiffany Bingmannd, Alison R Yung,Michael Berkb,and Patrick D McGorry.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bipolar at-risk(prodromal) criteria in help-seek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prospective study. Bipolar Disorders 2014: 16: 493504. 4Colom F, Vieta E, Snchez-Moreno J, et al. Group psychoeducation for stabilisedbipolar disorders: 5-year outcome of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Psychiatry, 2009; 194( 3) :260-2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