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背诵排版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59645991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背诵排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经典背诵排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经典背诵排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经典背诵排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经典背诵排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背诵排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背诵排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背诵一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5、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5)二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

2、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4、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5、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15)三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

3、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4)4、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5、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四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

4、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4、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5、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五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

5、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4、温病条辨:“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5、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六1、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4、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病者,有风温、有

6、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5、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七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4、温病条辨杂病:“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

7、,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5、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6)八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4、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8、夏至日者为病暑。”5、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九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4、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能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脉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

9、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5、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十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4、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咳呛,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5

10、、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附方 30)十一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胜则濡泻。”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3、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4、温病条辨上焦篇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5、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

11、十:“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十二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3、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10)4、温病条辨上焦篇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5、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12、;肾气丸亦主之。”(17)十三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3、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1)4、时病论:斑疹“红轻、紫重、黑危。”5、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3、”(16)十四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3、金匮要略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蛔厥者,乌梅丸主之。”(8)4、温病条辨上焦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5、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十五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肺者,气

14、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2)4、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5、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十六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伤寒发汗,若吐,

15、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3、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温热论:“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5、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7)十七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3、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