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159325815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面试试讲真题 (3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语文试讲真题真题一黄河颂【试讲答案】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黄河颂,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观看和聆听黄河大合唱,请大家边看边听边发挥想象,然后说 说你看和听后的感受。师:大家谈谈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师:大家说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那么有谁知道这段音乐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创作产生的?师:A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课下一定预习过了,请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 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

2、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 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报,塑 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二、诵读课文,读出情感师:学习这首诗歌,首先要学会朗读,体会诗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河的热情歌颂o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呢?师:B同学说得真棒!要想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把握节奏和重音,其次要把握时代背景,品味诗词的语 言,调节自己的感情。请大家带着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刚才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齐读课文,读出对黄

3、河 的景仰和赞美之情。三、深入研读,品析课文师:请同学们思考,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师:C同学说得非常正确,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是朗诵词,描写了民族的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岀下文的主体内容颂黄河。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中诗人描写 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找一找诗人对黄河形象和气势的描绘的句子?师:D同学回答得非常完整,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都是描绘黄河形象和气势的句子。 这部分描写性的内容如果由文中一个字来领起,应该是哪个字?师:E同学回答得真棒!是“望”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

4、绘黄河的形象和气 势呢?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老师来总结一下,有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有没有表示分层的提示性的句 子呢?师:让我们给F同学鼓掌,说得太棒了! 一共分三个方面,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师: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师:老师来总结一下G同学的回答,这首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五、课堂小结师: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

5、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向强大,但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找有关黄河和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六、板书设计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答辩答案】1.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思想感情,其实质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对母亲河的赞颂,而是借此抒发对全中国全民族的歌颂。表达了热 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2.由于试讲时间有限,所以我的课程设想

6、偏重于课文内容,尤其是情感的传达上面。在真实的授课中, 由于学生对黄河的了解较少,我会对黄河进行相关的介绍,设计一个“黄河知识知多少”的活动,要让学生走 出课堂,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地势、作用等知识,从而理解黄河的精神。学生可以翻阅各种资料,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发挥学习热情,丰富知识积累,为教学打好基础,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1.试讲题目:未选择的路2.内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

7、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1.如何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2.请你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未选择的路【试讲答案】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8、下而求索”的 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 说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 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引起了你哪些思考呢?师:A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在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

9、学过运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师:B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路”在这里指人生之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在山的那 边白杨都运用了这种手法。三、深入研读师: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顾和叹息。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道路呢?师:老师来总结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因为“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 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 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 然是选择,为什么又重点

10、写未选择呢?师:D同学的回答简练又准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 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 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那么,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呢?师:E同学总结得太到位了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 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 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 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

11、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 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四、课堂小结师: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 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请同学们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 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做出的一次选择,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五、板书设计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答辩答案】1.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

12、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诗中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 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 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 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 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可以深入的思考人生选 择的问题。人生之路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做出

13、了一种选择时,你也就放弃了另一条人生之路。2.这首诗的主人公大气沉雄、勇敢创新、义无反顾。在岔路口,因为“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所以必得选 一条路去走。由于“鱼”和“熊掌”两者不能兼得,故颇费踌躇,“我”“久久伫立”对两条路都再三观望,最终才 咬咬牙下定决心选择了“人迹更少的”“荒草凄凄,十分幽寂”的那条路,这样的义无反顾需要勇气和魄力。 如果说选择“那条通向丛林深处的路”是大众化的选择,比较平稳,但很有可能就平常了;那么主人公不甘庸 俗而冒险地去创新一番,玩一把过瘾,认为即使轰轰烈烈地去死也比窝窝囊囊地存活强百倍千倍的思想无 疑是很难得的。这样看来,说诗人的这种勇敢和气魄不是一般的果敢,而是大

14、气沉雄的干练,再恰当不过了。真题三桃花源记(试讲答案】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 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 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今天,让我们继续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 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师:请同学

15、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我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师:A同学复述得很清楚,而且一气呵成,显然你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意外地遇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走到桃林尽头发现了一个洞口极窄的小山,他走进去豁然开朗,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渔人岀去后违背了诺言,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 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一样没有结果,此后便无人问津了。师:谁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师:老师从你们刚才的话中归结岀这样3个字:美、乐、奇,大家同意吗?师:那好,我们就分别找同学来想象一下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乐”在何处,为何“乐”?领略一下桃花源的“奇”。师:B同学说桃花源之“美”,美在桃花林,美在土地开阔平整,美在房屋整齐,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