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593121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

2、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 29.3 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 43.3 米。公

3、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 25.3 米,高 40 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 23.5 米的筒形拱抵抗水推力,结构水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

4、,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 25 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 56 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 45 根柱子,每根高 19.6 米,底径 2 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 8 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 500 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

5、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 1 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

6、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 2 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 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 2030 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

7、舆图画册 3 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 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 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罗马人创造了辉煌战功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文明,这其中就包括建筑。 罗马人在古代希腊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 1-3 世纪,是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 著名的罗马圆型大剧场等许多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筑的。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面

8、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 古代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结构,这些拱券结构的水很高,能够使建筑物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还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这种混凝土不但用于建筑拱券,还用于筑墙。同时,当时罗马人的木结构技术水也很高,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建于公元 1 世纪的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了 25 米。此外,罗马人还学会了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证,至迟在公元 1 世纪的中叶,罗马

9、人已经在窗户上安装了有几十厘米见方的透明度很高的板玻璃。 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罗马的建筑中,有的还集中使用各种弧线组成面、并采用拱券结构。古罗马人还在理论上对建筑这门学问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古罗马建筑科学的总结。 4 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逐渐衰落。文艺复兴以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为人们认识,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欧洲人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初。 2.建筑十书 的历史意义?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

10、,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 作者维特鲁威是一个罗马市民,其貌不扬,身材不高,出身于有相当财产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包括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旁及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维特鲁威曾为当时的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过官职。他的职务是建筑师兼工程师,而且还兼任过军事工程师。 建筑十书的撰写时间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32 年到 22 年之间,前后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

11、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维特鲁威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来把握内容的实质,从标准观、整体观、类型观、生态观和哲学观这“五观”来对全书的精华进行一个梳理。 一.标准观坚固、适用、美观 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 纵观建筑史,我们可以看到:哥特式注重装饰是为了突出美观,现代建筑

12、强调“形式追随功能 ”、 “少就是多”是为了突出坚固和适用,而后现代建筑主张解构、戏谑和拼贴则离开这个原则越来越远,所以现在的建筑师又开始思考如何回归原点。 建筑十书中不仅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 ”这三个标准,而且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 “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 ”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今天的我们应该重新研究如

13、何达到这些标准。 维特鲁威的标准观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当我们带着这些标准去审视当今众多所谓的代表建筑的时候,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充斥世界的居然是很多既不适用,也不美观的建筑。重拾大师的教诲,或许我们可以避免“非建筑” 、 “伪建筑” 和“建筑异化” 等悲剧的出现。 二. 整体观建筑师的培养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呢?建筑十书告诉我们,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 “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

14、筑物) 。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这样一个要求似乎很简单,但当我们拿着这样的标准来比照现在的建筑师时,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只懂技术结构,作品毫无艺术内涵;有些满口理论思想,作品却无法实现,真正能够两者兼备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在维特鲁威眼中,建筑师还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 “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高的要求,谁能做到?别的不说,维特鲁威自己就是其中一个杰出

15、代表,他在建筑十书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博学,他不仅谈及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问题,还详细论述音乐、天文、机械等与建筑密切相关的知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家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沃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或许还有人会说,一个建筑师懂这么多有必要吗?维特鲁威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建筑师为什么需要深悉各种历史:古希腊建筑中建立了身裹长袍的大理石女像以

16、取代柱子,即所谓女像柱,在它的上面放置了挑檐托块和挑檐,那么建筑师必须回答:这些女像柱的由来是怎样的?它们又代表着什么呢?原来,据说珀罗庞涅西斯的一个城邦卡里亚与希腊为敌而与波斯和好。后来希腊人以辉煌的胜利结束战争,于是召开市民大会对卡里亚人宣战。这样,希腊人便占据城堡,杀戮男人,焚毁城邦,捕去卡里亚人的妻子作为奴隶,不准这些妇女穿戴盛装和女性服饰。这样,他们不仅被押解到凯旋的行列里,而且还沦为永受凌辱的努力形象,以代城邦偿还惩罚。因此,当时的建筑师们为使传说的卡里亚人获罪受惩传留后世,便在公共建筑物里设计了她们负荷重载的形象。 但是,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 ”维特鲁威还把“ 全部学问 ”比作“一个人的身体”, “各种知识”就相当于“人的肢体”,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