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8878803 上传时间:2021-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一(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化学备考之钠及其化合物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附详细答案(1)一、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1 为测定某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假设仅含杂质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1)称量所需要的仪器是 _;(2)样品放在 _( 仪器名 )中灼烧,在 _( 仪器名 )中冷却;(3)实验中操作 A 的名称为 _ ;(4)灼烧后的样品若在空气中冷却,会造成实验结果 _(填 “偏大 ”、 “偏小 ”或“不变 ”);(5)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已知该样品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0.800,则本次实验的相对误差为_;(6)将灼烧后的样品加足量稀硫酸溶解,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

2、况下的体积为_毫升 (按碳酸氢钠质量分数 0.800计算 )。【答案】电子天平坩埚 干燥器恒重偏大 0.768 -4% 640【解析】【详解】( 1)托盘天平不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精确称量固体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故答案为:电子天平;( 2)灼烧应放在坩埚中,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碳酸钠吸水,所以放在干燥器中冷却,故答案为:坩埚,干燥器;( 3)反复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的实验操作叫恒重法,故答案为:恒重;( 4)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碳酸钠吸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答案为:偏大;(5)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NaHCO3232Na CO +H O +C

3、O 计算,当 168gNaHCO 分解时固体质量减少62g,现在减少 3. 000g -2. 150 g =230. 850g ,所以3的质量为2.303g0.768 ,相对NaHCO2. 303g ,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3.000g0.7680.800100%4% ,故答案为:0. 768, - 4%;误差0.800( 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当 168g NaHCO3 参加反应时,产生CO2 44. 8L =44800 mL,当 3. 000g 0. 800=2. 400g 参加反应时生成CO2640mL,故答案为640。【点睛

4、】本题考查了测样品纯度的实验设计,易错点是(2 )问中“坩埚”易写成“坩锅”,(5)问中对有效数字理解不清,易误写成0. 77。有效数字应从第一位不为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末尾数字为止的数字。2 纯碱、烧碱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烧碱溶液发生了反应。将A 与B 连接,打开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挤入烧瓶,此时的实验现象是_。若其它操作不变,将 A 与C 连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2)向 100 mL2 mol/L 的 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结晶,得到 9 3 g 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是 _(写化学式)。设计实验确认该白色固体中存在的阴离子

5、,试完成下列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加足量BaCl2 溶_液过滤,取 2 mL 滤液于试管_中,滴加酚酞(3)现代工业常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已知 NaHCO3 在低温下溶解度较小。反应I 为: NaCl+CO2+NH3+H2ONaHCO3 +NH4Cl,处理母液的两种方法如下。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可将其中_循环利用,同时得到融雪剂 _。向母液中通入NH3,加入细小的食盐颗粒并降温,可得到NH4Cl 晶体。试写出通入NH3后,溶解度较小的酸式碳酸盐转变为溶解度较大的碳酸盐的离子方程式:_。【答案】水沿导管由广口瓶进入烧瓶广口瓶中的长

6、导管口有气泡产生NaOH 和 Na2 3CO产生白色沉淀原白色固体中有 CO32-存在 溶液变红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NH32CaCl3NH34+ H2HCONHO【解析】【分析】( 1) CO2 与 NaOH 反应生成 Na2CO3,烧瓶内压强减小;( 2)先根据钠原子守恒,通过极值法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根据题中所给试剂,要首先利用中性溶液BaCl2 检验出碳酸钠,并将碳酸根离子全部沉淀,再通过检验溶于的pH 来确定是否含有 NaOH;( 3)根据流程可知,母液中含有氯化铵,加入石灰乳后可以生成氨气;碳酸氢钠溶于水,母液为碳酸氢钠饱和溶液,向母液中通入氨气,氨气与碳酸氢钠反应碳酸钠和碳酸铵。【详

7、解】( 1)将 A 与 B 连接,打开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挤入烧瓶,二氧化碳与烧碱溶液发生了反应,引起压强减小,导致水沿导管由广口瓶进入烧瓶,若其它操作不变,若将A与 C 连接,外界气体进入进入集气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广口瓶中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水沿导管由广口瓶进入烧瓶;广口瓶中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可以发生反应2OH-232-2-23-, 100 mL2+CO =CO+H O、 OH +CO =HCOmol/L 的 NaOH 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2mol ,若氢氧化钠全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固体的质量为 0.2mol 21 106g/mol=

8、10.6g ,若全部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质量为0.2mol 84g/mol=16.8g ,由得到9 3 g 白色固体可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最后的固体可能为 NaOH 和 Na2CO3;要检验 NaOH 和 Na2CO3,可加足量 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 CO32;用无色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加足量BaCl2 溶产生白色沉淀原白色固体中有 CO32-存在液过滤,取 2 mL 滤液于试管溶液变红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故答案为: Na和 NaHCO3;产生白色沉淀;原白色固体中有2-存在;溶液变红;原2CO

9、3CO3白色固体中有CO32- 存在;( 3)根据流程可知,母液中含有氯化铵,加入石灰乳后,石灰乳与氯化铵共热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氨气可以循环使用,氯化钙可以做融雪剂,故答案为:氨气;融雪剂;碳酸氢钠溶于水,母液为碳酸氢钠饱和溶液,向母液中通入氨气,氨气与碳酸氢钠反应碳酸钠和碳酸铵,加入细小的食盐颗粒并降温,会析出氯化铵晶体,氨气与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 NH3 NH4+ H2O,故答案为:HCO3 NH3 NH4+ H2O。3 ( 1)常温下 Na2 33的溶解度分别为 15.9、 8.4、 109.0g/100g 水。CO 、 NaHCO 、 NaOH欲在 NaOH 溶

10、液中通入 CO223沉淀, NaOH 的质量百分数至少为多少 _?(保产生 Na CO留 1 位小数, xx.x%)NaHCO3 溶解度明显低于Na2CO3,在上述NaOH 浓溶液中通入CO2,为什么不考虑在Na2CO3 沉淀之前先产生NaHCO3 沉淀? _。(2)形式多样的硅酸盐是无机矿物的重要基石。SiO44-是一种四面体形的离子(属硅酸根其结构可用图a 表示,硅原子位居该四面体中心(图中不可见 ),四个氧原子各占一个顶),点。图 b 和图 c 则是复合硅酸根离子中的两个实例,均为无支链的单环状,分别由数个硅氧四面体 a 通过共用氧原子的形式构成。求 b 的化学式。 _若一个单环状离子中

11、Si 原子数为 n(n 3),则其化学式为 _。绿柱石是铍、铝的此类硅酸复盐,其化学式中含6 个硅原子,该复盐的化学式是 _。【答案】 11.0% 在 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NaHCO33 96-n 3n2n-Si OSi O32618232Be Al Si O(或 3BeOAl O6SiO )【解析】【分析】(1)设 100g 水中溶有NaOH ag,根据方程式2NaOH CO2 Na2CO3 H2O 计算生成碳酸钠、水的质量,产生 Na2CO3 沉淀,此时碳酸钠为饱和溶液,结合碳酸钠溶解度列方程计算,进而计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在 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 NaHCO3;(2)根据每个四面体中心含有1 个 Si 原子及图 b 中四面体数目判断硅原子、氧原子数目,再根据氧元素和硅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判断;根据 b、 c 的化学式找出规律,然后推断硅原子数目为n 时含有的氧原子、硅原子数目及所带电荷数,从而确定其化学式;含有 6 个硅原子的化学式为Si6 1812- ,带有12 个单位的负电荷,然后根据铍的化合价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