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158491166 上传时间:2021-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终考试历史试卷[全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长郡中学 2013 年下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时量: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考试范围:必修3 全册) 第卷非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 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2、“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

2、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 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 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D王阳明 4、2某论文列出了以下主要参考书目: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陈鼓应等明清实 学思想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 A王阳明的知行录 B李贽

3、的焚书 C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D魏源的海国图志 5、 (2012 年 1月蛙埠市一模6 题)孙中山答日本人: “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 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6、公元前1046 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 建立西周王朝。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直是历史学界 努力探讨的话题,下列资料对研究西周有重大史料价值的是 A 战国策 B 封神演义 C 诗经 D 春秋 7、某地出土一件瓷器,是一件盛酒器,上有铭文“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 那个清高?那个粗豪?”根据史实判断,下列关于这件瓷器制作

4、年代的推测,可能正确 的是 A.秦朝作品 B.晋代作品 C.唐朝作品 D. 元代作品 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 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 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9、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 矿物学、 植物学、 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 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 D指南针 10、在敦煌艺术中,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 2 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 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11、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应该出自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 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

6、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 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 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1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 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 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

7、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5、赵国庆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1955 年,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入学 B1966 年,他在广播中听到了导弹核武器试爆成功的消息 C1976 年,他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并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85 年,他在海南经济特区创办了电子产品加工厂 16、一幅图画上描绘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 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前 2 世纪的麦加 B.公元 3 世纪的印度 C.公元

8、 13 世纪的巴黎 D.公元 19 世纪的英国 17、某科学家曾这样评价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他如此清楚地出现在感官前,以致 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所有争辩立即为我们眼睛看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所破除,从而 使我们摆脱了有关这一科目的啰嗦的争论。”该科学家是 A牛顿 B 爱因斯坦 C普朗克 D 伽利略 18、意大利人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 ,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 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 时的政治生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 A.理性主义占据主导 B.人文主义流行 C.宗教改革正在进行 D.无神论已经兴起 19、对

9、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及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 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 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 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 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三权分立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3 2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 样的领袖; 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 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

10、争 B追求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独立运动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21、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 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到17、 18 世纪 , 欧洲兴起了 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激进之处突出表现为 A.追求个性解放 B. 重视现世生活 C. 提倡生而平等D.构建理性王国 22、“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 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下列各项不 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 A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依据 B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工业革命

11、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 23、 16 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人?” ,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 ; 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新教徒”。18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 是某国人”。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的是 A封建制度 B宗教改革 C民族国家 D光荣革命 24、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 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 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25、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住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

12、、遥远的东 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 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 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第卷非选择题(共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其中26 题 16 分, 27 题 22 分, 28 题 12 分,共计 50 分) 26、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 所自造赋二 篇阳成侯刘德赋丸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

13、,今后富贵 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 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 民 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 4 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 下)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 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 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 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

14、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 征?( 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 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 的新因素。(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4 分) 27、进入近代以来, 中学与西学、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 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

15、称呼,如“英夷” “ 法夷”等。推而广之, 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 世纪 60 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 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的对称, “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 淫巧” ,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先是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 浪潮。 5 (2)结合相关知识,

16、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 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 “ 子民”相称。进入 20 世纪,“国民”“ 权力”话语 逐渐取代了“臣民” “ 子民”话语。 (3)结合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前 20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 为,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 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28、( 12 分)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材料一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等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说: “ 没 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