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8363096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

2、“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相比之下,

3、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

4、、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B.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

5、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C. 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D. 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B.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C.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

6、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D. 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B. “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C.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D.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

7、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

8、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中出现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此”,故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的因果关系当不当。【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张冠李戴,选项源自文章第一段,从文中来看,“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赵武灵王改制并不是为了融入汉族。【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

9、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源自第一节,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选项张冠李戴,文中说的是“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假设关系。【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

10、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文章里说“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如果”是假设关系,选项说成“只有才”,变成条件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楼道里的小狗顾东升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

11、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不愿离去。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要说这小狗也的确有些乖巧,它总是安安静静的,除了一只受伤了的眼蜻有些骇人外,倒也没有什么其他妨碍,甚至如果没有眼睛的缺陷,它几乎可以说是漂亮的。有着小巧玲珑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色,虽然缺乏梳理,却也不像大多数流浪狗那样邋遢糟乱。它总是小心翼翼地蹲卧在那里,好像知道只有如此才会得到人们的宽容,在这块狭小的空间里长久地寄居下来.由于大家的友好相待,小狗表

12、现得越来越放松,逐渐显露出活泼顽皮的本性。每当妻子下班回家时,它便早早地听出了脚步声,以最快的速度冲下楼,摇头摆尾地迎接自己心中的“主人”。待到上班时,它便尾随其后。如果遭到驱赶,就装作不相干的样子闻闻这儿,嗅嗅那儿,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跟屁虫。看到妻子蹲下身去拍摄地上的落叶,它便立时来了精神,连蹦带跳地跑过来用嘴巴抢夺那些叶子,恣意嬉戏在洒满秋色的草地间。与流落街头相比,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安逸的。尽管仍然被拒之门外,但毕竟有了食物的保障,也有了来自人有限的关爱,小狗身上渐渐地散发出光彩。可是有一天,妻子对我说小狗好像遇到了点麻烦。当它又像往常一样跟在后面伴行时,有几

13、个小男孩迎面走了过来。小狗看到后立刻夹起尾巴一溜烟逃到了很远很远的墙后,并不停地伸出头来张望。那体如筛糠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像遇到了天敌一样。妻子反复描述小狗的惊惧样时,我不由联想起它受伤的眼睛,也似乎看到了那些无知顽童的恶行。傍晚时,它一瘸一拐地回来了,眼神里又重现出先前的惶恐与戒备。好在这儿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几天后,它终于从暗淡中恢复了过来。楼下有人提意见了,小狗吃不完的食物招来了老鼠,令他们很讨厌。我对妻子说,别喂了,让它自己慢慢离开吧,找一个新的去处,何况天冷了怎么办?冬季来了,已经零星地飘了一场微雪。虽然有人担心小狗如何过冬,但好像谁也没有精力勇气真正地领养它。妻子在网上查了查就

14、近收养流浪狗的信息,反倒觉得心里愈加沉重。这些地方大都狗满为患,食物短缺,生活困难。天越来越冷,我看到楼道里的小狗努力地把身体藏在一摞旧衣服堆里取暖。时间就这样在焦灼和无奈中度过,这一天回到家,妻子对我说小狗被送走了。“谢天谢地,送哪儿去了?”一个小企业主愿意收养它。一大早,白老师先给小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并给它说明原委,说着说着便流下了眼泪。小狗却出奇地镇定,它默默地、温驯地接受着,好像知道就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温暖的、真正的家了。白老师抽泣着告诉妻子说,小狗临出发时特意上楼到我家门口走了一圈,闻闻门框,嗅嗅食碟,随后便安安静静地上车而去,就像它安安静静地来一样。“今早太忙刚好没有喂它

15、。”妻子说到这儿眼眶里涌出了泪水。我安慰着,“这是最好的结果”,可自己的喉头却也隐隐有些发紧。我找不出伤感的理由,因为一切似乎都那么寻常。小狗总归是幸运的,它终于得到了和那些有主人的小宠物们一样的没有歧视的爱。世间的善恶真假,它完全明白。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6期,有删减)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三段中写小狗一只眼睛受了伤,为下文小狗见到几个小男孩后表现出失魂落魄的样子并很快就逃远了的内容埋下伏笔。B.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小狗刚来时与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形成对比,白老师、妻子与楼下一些人、小男孩对小狗的态度形成对

16、比。C. 本文塑造小狗形象时除了刻画其外形外,还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神态描写,贴切地描绘出了小狗的可爱形象。D. 小狗最后被一个小企业主收养,小狗将会有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归宿,这样小狗就避免了悲凉的命运,文章处处充满着关爱与暖意。5. 分析文章结尾“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这句话的含意。6. 标题中在“小狗”前用“楼道里的”加以修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小狗是一只普通的动物,对帮助过它的人却有深深的爱意和感恩情怀,它善解人意,很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归宿。而“我”和其他人只不过给过小狗一点点的关爱,在小狗面前,“我”所谓的比动物高等的“人的高傲”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是可怜、可笑,于是“我”放下了那所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