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7666283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 怎样有效记忆高考知识点?是很多文科同学都会产生的疑问,因为准确地记忆高考历史知识点,会帮助我们快速掌握高考知识,接下来是为大家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2)主要人物 a.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b.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

2、;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深远,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陆王心学 (1)南宋的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影响 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进程。宋明理学历经了

3、几百年的发展, 社会、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灾害。 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 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4、失

4、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 激化。 2、:扶清灭洋。 3、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4、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 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 (1)背景:两次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 (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

5、朝的一场自救运动 (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 (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 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代表人物: 、梁启超等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背景和条件: 社会根源:民族危机的加重与满清政府变革的局限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

6、成立 政治纲领: 提出三民主义 思想舆论: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民主思想的传播 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 起义等 (二)武昌起义的初步成果 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 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旧官僚) 重大影响:在一个多月内有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与最终结局 1、两大革命成果: 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2、最终结局: 清帝退位:1912年(1644年-1912年)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7、3月 3、革命意义: 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 ;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五四运动(1919年) 革命的开端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 。 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 革命的开端。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 第一次高潮 (1)背景:中共以开展工运为中心任务,成

8、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 (2)概况(19221923):起点-香港海员罢工;终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教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条件:中共的推动:发表主张(1922);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二大”); 的转变(同意联合工农);共产的推动。 (2)标志 “一大”召开(1924.1.) (3)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的开始 3.北伐战争 (1)背景:革命形势的高涨(统一战线的建立) (2)概况:组织者:广州国民政府时间:1926.7.1927.7. (3)结果:“四一二”(蒋)政变、“七一五”(汪)政变,大革命失败

9、。 (4)教训:中共没有坚持领导权,没有独立的武装。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 总方针; 3、秋收起义( ):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经过: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 为代表的 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10、战线的主张; 结果: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 上升为主要矛盾; 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的努力; 内部分化 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6、(1937年-1945年) (1)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标志: 发布合作宣言及 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3)国共联合抗战 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三会战一大捷;共产党敌后战场:一大捷一根据地。 相

11、持阶段(1938年10月):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中共粉碎日寇“扫荡”;击退 高潮。 政策重心的转移: 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4)抗战的胜利(1945年)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7、解放战争(1946-1949) 背景:两种命运的较量(抗战胜利初期): (1)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2) 六大提出独裁内战的方针; (3)重庆谈判 原因: 为准备内战需要时间; 为揭穿 假和平的阴谋,争取和平建国;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经过: 内战爆发:1946年6月

12、, 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 1月, 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结果:解放战争胜利: 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日解放南京。 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为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 4.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历史: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

13、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 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 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 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1.十一届 :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2.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 的社会主义; 13.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