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7661957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 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下册第六单元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

2、讲述两位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

3、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 _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

4、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 _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_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冥:北海。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鲲(kn):大鱼名。鹏:本为古“

5、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海运:海水运动。徙:迁移。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书名。一说人名。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 抟(tun):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也,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

6、若是则已矣。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苍苍:深蓝色。极:尽。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

7、)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 _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

8、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

9、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安:怎么。固:固然。固:本来。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子曰“汝安知鱼乐

10、”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11、(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

12、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13、 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其:代“食”的对象。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善:益处,好处。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困:困惑。自反:自我。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

14、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