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57634947 上传时间:2020-1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必考知识专题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原卷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解析版)【专题概述】本单元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物仿制度学思想文化”的过程。【考点精讲】考点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1、 新思想的萌芽-“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1、 背景(1)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中国遭受西方的侵略,危机四伏。(2)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2、 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3、 代表人物: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设立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了“师夷长

2、技以制夷”。4、 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 背景(1)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太平天国,外患是两次鸦片战争)(3) 近代以来,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洋务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 内涵: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 评价进步性: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

3、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局限性:“中体西用”思想本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它不可能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也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3、 实践:创办了近代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了近代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4、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但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最终走向失败。考点2: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1) 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3) 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不断加深2、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3、主张:经济上主张

4、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4、评价:积极:未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消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3、 康梁维新思想1、 背景政治:甲午战争,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2、 代表人物(1)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被称之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之大喷发”(2)梁启

5、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设议院、申民权、变法图存的思想。(3)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变法的必要性;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使人民的公仆。(4)谭嗣同: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3、特点:利用儒学为外衣,将儒家思想与西学相结合4、实践:在康梁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了百日维新。5、影响: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考点3:三民主义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1、 三民主

6、义提出的背景1、 政治上:20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日益暴露。阶级矛盾迅速激化。2、 经济上: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3、 思想上:经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西学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但前期的各种救国思想都遭遇失败。2、 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3、 内容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

7、主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主张核定低价,现有地价归原主,革命后社会进步涨价的归国家,由国民共享。提醒: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是对民权的补充和发展。三大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4、 评价(1) 进步性:三民主义使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 局限性: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5、 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1911年,

8、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面对北洋政府的统治,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6、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 背景国内: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列强。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苏俄共产国际的援助;2、 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阐述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 内容内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创立民国民权为一

9、般平民所有,凡真正发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4、 评价进步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局限性:在理论、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相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打到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度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实现社

10、会主义的目标。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产物。(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互依托。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考点4: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1、 背景 1、 政治: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2、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 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2、 兴起1、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 代表人物

11、: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 主要活动基地:北大3、 内容1、 前期(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科学法则和科学的精神。(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旧道德指的是封建社会所宣传的三纲五常,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到陈腐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新

12、旧文学的比较:文学形式不同:旧文学用的是文言文;而新文学使用的是白话文。文学内容不同:旧文学为封建统治服务;而新文学以反封建为主题。2、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4、 新文化运动(前期)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1、 背景1、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2、 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方向。2、 过程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1919

13、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理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3、 特点1、 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2、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3、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4、 意义1、 促使一批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领导阶级。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单元总结 本单元学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 从领导阶级来看,涉及中国各阶级力量。有地主阶级的向西方学习,有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探索,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 从学习内容看,从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3、 从学习的背景看: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的激化,是推动中国人思想解放的直接原因。所以中国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有爱国的进步性。4、 从学习的对象来看: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到以俄为师到后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5、 从影响看: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