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7483015 上传时间:2020-1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课本的三重境界人教版新课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鼓励。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个值得关注的“多余”现象:数学课本距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越来越远!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真的不需要课本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重复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而言,首要的就是要学会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人知识和经验精华的载体,正当构成学生学会探究和创造的基石和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不仅不应该远离课本,反而应与自学课本同行!对此可能有

2、人不以为然:“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然自学课本也不应该简单地让学生一读了之。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粗浅地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的自学活动:一、引领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课本为什么这样说?”在自学课本时,学生们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并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这就有必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探究澄清,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知其然”,还要着眼于“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苏教版第五册例8、9、10)。通过自学,很多学生都知道“除到被

3、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但在自学后独立计算14357时,仍然出现商25的情况。究其原因,说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仍然不甚明了,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解释算理的探究性活动。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师:14357的商到底是25还是205,请你们讨论一下,想办法说明其中的道理。学生们经过积极的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理由:生1:应该商205。因为2写在商的百位上,5写在商的个位上,中间没有0这个数不好读。生2:(商2 5)这样写不好看!生3:如果用小棒表示1435,14大捆小棒平均分成7份,正好分完;3捆小棒每份不够分1捆,要拆成30根和5根合起来,每份是5根,每份里就没有整捆的,所以用十位上用

4、0表示。师:那怎么验证商25是错的呢?生4:老师,我有办法:只要用257就可以了,257只有一百多,当然不对了!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个个点头称是!这个教学片段给我们一个启发:自学探究活动应紧紧抓住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疑惑点进行(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而有所得。在探究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善于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成功地将对课本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构建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意识,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二、引领学生举其一而反其三:“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

5、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课本由于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示,这就要求我们能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勇于质疑课本,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苏教版第六册例2:“水果店运来650千克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00千克。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课本只提供了一种算式650+(650-200)。对此学生们颇有异议,一位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弄清楚了为什么列综合算式650+(650-200)要加小括号的道理。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生1:老师,我认为这道题不加小括号也能解答。师

6、:哦?!大家认为呢?生2:我同意:只要把650-200的差做第一个加数,650 做第二个加数就可以直接列成650-200+650了。生1(急切地):我的方法跟他不同,就是列成650+650-200。师:这样列式到底行不行呢?请大家讨论讨论!这时学生们都很兴奋,有的托腮冥想,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也有的表示反对数分钟后,不少学生欢呼起来:“这样列式行的通!”一个学生抢到老师面前说:“先把苹果和梨的总重量看作有两个苹果的重量,因为梨比苹果少200千克,只要在总重量里减去200千克就行了。这道算式还可以列成6502-200。”说得多好啊!这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越走越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本也

7、越来越多地朝着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开展自学探究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写课本的空白点,以达到对课本知识深层次的自学。三、在自学中进行策略反思:“你认为哪一种想法更好?”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满足于对课本问题的解决,而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劣缺少评价,这就有必要及时引领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优劣加以反思。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苏教版第五册),课本呈现了三种方法: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这些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由于其内在思维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怎

8、么引导学生开展策略反思呢?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的:师:课本上有这么多求长方形周长的办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生1:第一种办法好,四条边正好不多不少。师:好的,你看得真仔细!生2:我喜欢第三种办法,因为这样算比较快。生3:我认为第三种没有第二种快,52得10,再加6得16。生2:我反对!如果长是7厘米呢,7+3得10 ,再乘2得20,比你快!师(打断):你们的意思是如果从计算是否方便来看,后两种比第一种好。大家认为呢?(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却说:老师,我觉得课本上的方法都不好!哦!满座惊讶!大家都侧目而视。生4:可以先用54得20 ,再减去4得16厘米。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

9、法吗?生4:就是先把四条边都看成5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形了,但是两条宽都多了2厘米,所以再减去4厘米。啊!真是又神奇又有趣,长方形在学生眼里竟然变成了正方形。生5(突然):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急不可待的样子)就是把两条长都剪下2厘米贴在宽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44=16厘米。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这些方法,只要你喜欢,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策略的不断优化,正因于学生对解题策略的不断反思和评价,而这种评价和反思又是借助于学生对各种方法的交流和感悟中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开展自学探究活动中应重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评价,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进而提升对课本知识的认知策略。不可否认,课本的编写由于现实生活客观实际和编写者主观的局限,不管怎么编写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自学探究活动之前,在认真钻研课本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课本中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增删、调整学习内容,对课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以自己先进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并由此实现学生对课本的创造性的自学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