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7482970 上传时间:2020-12-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整理于网络 可修改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同周朝是因为周朝A. 强化了中央集权B. 强化了对商族后裔的统治C. 强化了家国认同感D. 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宗法制等措施强化了家国认同感,从而使孔子认同周朝,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A

2、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王位世袭制与孔子认同周朝无关,故D项排除。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A.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B.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也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是由统治政策决定的,故D错误。3.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D.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

4、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此时确立,D违背史实。4.春秋繁露云:“与大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 加强集权B. 独尊儒术C. 推行教化D. 顺应天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著

5、作。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题干摘录的材料大致意思是: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天下大乱,故统治者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天意、利用天道统治百姓。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5.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

6、转变的关键是A. 郡国并行B. 士族兴起C. 察举取士D. 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教育和选官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形成“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的转变无关,故A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联系所学西汉推崇儒学、重用儒学人士做官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6.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7、。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D.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孝”“义”是儒家思想主张的社会伦理观,从表格反映的“义门”代表人物的增多,体现了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B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经济发展和宗法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D;表格信息也未反映地方家族势力的影响,排除C。7. 李贽因思想“异端”而被明神宗御批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布鲁诺因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被天主教会宣布为“异教徒”,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以上史实说明( )A. 君主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B. 科学发展

8、与思想解放同样艰难曲折C. 教会势力强大D.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李贽是明中期的思想家,他敢于挑战正统,遭到封建君主的迫害;布鲁诺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否定教会的宇宙观,遭到天主教会的迫害;故A只能反映李贽;C只能反映布鲁诺;李贽属于地主阶级士大夫,排除D;材料中李贽说明了思想解放的艰难,布鲁诺说明了科学发展的艰难,故选B。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8.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A.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B. 是我国施

9、行最久的历法C.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 以现代的公历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指出颁行授时历意在使百姓“不误农时”,这说明授时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故A项正确;授时历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授时历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授时历与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的一年周期相同,但材料中也没有信息,故D项错误。9.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

10、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A. 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B. 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C. 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D. 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此时高中本国史将“四大发明”引入历史教科书,意在说明日本虽在军事上企图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旨在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B项正确。A项说法脱离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排除。表面上是说明古代科技的影响力,实质上借“四大发明”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排除D。所以选B10.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

11、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说明宋代书法A 深受理学影响B. 强调意境表现C. 突出创作风格D. 始有文人意趣【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书法尚意的内涵体现出理学的特征,表明宋代书法深受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宋代书法强调意境表现,但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突出创作风格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D项中“始有”一说明显错误,故D选项错误。11.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明清小说A. 满足底层百姓的文化需求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C. 充满现代主

12、义的风格色彩D. 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明清小说为体现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点睛】解

13、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清小说的兴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崛起。1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 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14、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B;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排除C。13.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B. “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C 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D. 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

15、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守旧思想对当时洋务运动的一些主张起阻碍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和“中体西用”取得的实效,排除;D项,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致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进展艰难而不是“依然故步自封”。14.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A.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C.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工农群众生活状况的报道。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者们关注工农群众生活,这是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动,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思想,A错误;C错在“开始关注”;D不符合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国情。点睛: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张民主与科学,后期在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下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5.192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