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7357981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高考题型训练袁利盛过秦论高考题型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5 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

2、确的一项是()锄耰 棘矜钩戟 长铩万乘 之势度 长絜大 一夫作难A yuqnj chndxi nnB yuqnj shnduxi nnC yujnj chnduxi nnD yujnj shnduqn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致万乘之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以致天下之士C.然而成败异变D.序八州而朝同列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强国请服,弱国然秦以区区之地A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也B 且夫天下 非小弱也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

3、地理形势的变化。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1仁义以安民。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译文:( 2)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译文:(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贾生李商隐贾生王安石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

4、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李商隐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王安石诗。7古诗文默写。( 1)然后践华为城,。( 2)天下已定,始王之心,。( 3)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5、 猗顿之富,。2鸿门宴高考题型练习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5 。于是 良至 樊 。樊 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 庄拔 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曰:“此迫矣!臣 入,与之同命。” 即 盾入 。交戟之 士欲止不内。樊 其盾以撞, 士仆地, 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王, 上指,目眦尽裂。 王按 而跽曰:“客何 者?” 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 者 也。” 王曰:“壮士! 之卮酒。 ” 与斗卮酒。 拜 ,起,立而 之。 王曰:“ 之彘肩。 ” 与一生彘肩。樊 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 切而啖之。 王曰: “壮士!能复 乎?”樊 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人如不

6、能 ,刑人如恐不 ,天下皆叛之。 王与 将 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 室, 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 他盗出入与非常 也。 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 , 而听 ,欲 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 耳。窃 大王不取也! ” 王未有以 ,曰: “坐。”樊 从良坐。坐 臾 ,沛公起如 ,因 招樊 出。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的解 ,不正确的一 是()A 交戟之 士欲止不内 内:通“ ” ,使人 入B 刑人如恐不 :取 C此亡秦之 耳 :后 者D 沛公起如 厕如:往,到去2下列各 句子中,加点的 的意 和用法相同的一 是()A 王按 而跽曰拔 切而啖之B今者 庄拔

7、 舞沛公之参乘樊 者也撞以 待大王来C樊 其盾以 D 因 沛公于坐因 招樊 出3下列句中加点 与 代 意 相同的一 是()A 毫毛 不敢有所近B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而听 ,欲 有功之人D 坐 臾 ,沛公起如 4下列各句中 文章的 述,不正确的一 是()A 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 ,表面上是抨 秦王, 上是指 王。3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伯的对话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C樊哙引怀王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D 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

8、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何为者?译文:(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译文:( 3)窃为大王不取也!译文: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垓下歌项羽大风歌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大风起兮云飞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缘情,诗言志。发自两位历史巨人内腑的悲壮之歌,必定展示各自壮阔的胸怀,且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常言“无情未必真豪杰,不是诗人亦吟诗”,恰是这种缘故,他们的诗歌愈显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两诗都是那样深邃,那样具有英雄气魄,又显示迥然有别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人生感慨。垓下歌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

9、的无尽感慨,还有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大风歌。7古诗文默写。( 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 3)用来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的出自鸿门宴的成语是:,。4兰亭集序高考题型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5 题。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感慨系 之矣系:依附,随着B 向 之所欣向:以前,过去C不能喻 之于怀喻:明白D 其致 一也致:达到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曾不知老之将至A 悟言一室之内B 及其所之既倦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 亦犹今之视昔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夫人之相与

11、,俯仰一世B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C放浪形骸 之外D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下列各句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5B 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 ,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 “死生亦大矣” ,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译文:( 2)死生亦大矣。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6将王羲之兰亭诗与兰亭集序对比阅读, ( 1)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 ( 2)有人认为这些自然之景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