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720667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出题人:注意事项:本试卷 16,1218 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全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第卷(共 64 分)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

2、,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

3、。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 追忆似水

4、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

5、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有删改)21与“浅阅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浅阅读”是指读图、在线阅读、上 Facebook、刷微博等一些不重思考的阅读活动。B “浅阅读”不能取代阅读就如同开车不能取代走路来观赏美景,但人们都难以理解。C “浅阅读”易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甚至危及生存。D “浅阅读

6、”少有批判思维,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影响价值观。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人们除了读盗墓、穿越,读图,读网外,其他什么都不读的现状,引出“浅阅读”危机的中心话题。B第二段论述媒介的变化改变了阅读的本意,即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训练,但大多数人却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C第三段先阐述音画阅读容易产生惰性;接着阐述网络阅读有损阅读的品质;最后总结上文,强调一味读图和读网有百害无一利。D第四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不再思考,却能依赖别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们喜欢“浅

7、阅读” ,依赖“浅阅读” ,是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浮躁与肤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B人们喜欢读图读网,以至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未必是因为现代人没时间和精力。C阅读经典能引人思考,更能使人在人与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实现理性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D “浅阅读”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容忍了懒惰,而阅读经典却能帮助读者追索深邃思想,关切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陈 公 弼 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

8、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9、。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3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 ,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县大耸 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

10、 易:更换。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公戒而舍之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

11、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3 分)(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 分)(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 玉花:喻

12、雪花。8.“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答:_9.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5 分)答: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3)总角之宴, 。(4)还顾望旧乡, 。(5)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6)寄蜉蝣于天地, 。三现代文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1916 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3、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农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 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 ,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 “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 年 12 月 26 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

14、17年 1 月 4 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邢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 1 月 4 日到北大上任,1 月 11 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越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在蔡元培引进了陈

15、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 ,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