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20608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课文问题解答(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71、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4 点)答:“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

2、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P9 2、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有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如法家

3、重农抑商等等。 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P11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思想,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政治上: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儒学适时的提出 君权身授 春秋大一统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经济上:汉武帝时期已经经过了分封国的叛乱 ,经济处在相对的

4、恢复期,儒学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统治,维护自己国家政权。变题:为什么儒学思想在西汉以后成为正统思想?2(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发挥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

5、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特点:外儒内法2、影响:(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材料二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

6、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上述两条资料反应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以上资料着重反映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这种封建伦理纲常是站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上提出来,客观上能起到调节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P13 5、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3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 ,却未在其后作

7、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也即是,归纳法。6、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7、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8、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P19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们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

9、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10、,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 “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4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P23 8、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 。这一命

11、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它的价值在于肯定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从而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在智者学派那里,人的自由是必须的,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它的兴废自然要以人为尺度。特别是在社会道德方面,他们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P25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

12、想有什么形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对知识有一定的看法。不同点: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P2810、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解题关键: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对教会的讽刺及宗教题材作品的人性化。思路引领:结合史料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作全面的认识。 ) 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

13、、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P2912、14-16 世纪,欧洲那些事件促 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首先在一些文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反对宗教束缚、关注人自身的需求,促使人从封建的愚昧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运动则是直接挑战教会权威,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13、我陷于信仰的困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楚他的意思。我日5益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 ,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 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

14、 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同教会的主张有什么冲突?它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路德的主张实际上要求尊重人,肯定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与文艺复兴倡导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P3114、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 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

15、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想一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17 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 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斗争,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16、。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 ,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 ,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他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