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5718998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上善如水谈老子的处世哲学网络壹、前言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向以儒家思想为显学,时至今日,这种情形仍并无太大的改变。相较之下,现今学子对于其它思想、学说的认识可说是相当贫乏了。举例来说,笔者日前正在教授国三学生东汉崔瑗座右铭一文。文中提及道家的思想: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然而学生对于道家守柔戒刚的思想可说是十分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老子其人是从未听闻呢!也因为如此,引发了我思考如何用最精要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老子其人与其思想的问题。要在这儿为老子勾勒出逼真的形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对他的生平知道的太少。唯一可靠一点的材料只有史记的老子传

2、,但这篇传记实则相当简略,而且含糊其辞,对其生平有不同的臆测。不过司马迁还是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人,与孔子同时且年长于孔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晚年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也叫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按照前人的说法,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一字就涵有三玄三经的妙义。而且老子一书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之下。所以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影响他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拟、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

3、。正如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所以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记,从这个角度去体认老子的思想,那么就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和内涵。因此,笔者在本篇报告中将以老子书中第八章上善如水以及其它相关篇章来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贰、从上善如水谈老子的处世哲学 自古儒道佛三家都对水进行了赞美。孔子曾站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也说:原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平四海,有本者皆如此。孔孟从水的动态中,领悟到人生积极奋发的精神。佛家言:大海不容死尸,这就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污纳垢,其实,它的本质

4、,水净沙明,晶莹剔透,终究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而老子却从另一个角度,从水的静态中所蕴含的力量,领悟到人生应具备的特质。所以,我们若从儒、道、佛三家的代表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可以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佛家的圣净无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三面古镜,以此可以当做自照自明的人生趋向,指引我们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时作为如何自知、自处的借镜。2而我个人觉得道家谦下不争的思想在现今物质文明发展愈盛,人心却愈见贫乏的社会中,更益见其价值,可作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引导。故在本节中,将解读上善如水一篇,试析老子效法水德的处世态度。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

5、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一、无私之德在中国古代,由于水与生命、与各种生物的生长的密切关系,先民们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充满了崇拜,也产生了水生人,水生天地万物的观念。如春秋时的管子就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由此可见,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但却能平静的而不与万物争荣、争利。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利物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这种无私的精神与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真有天壤之别。然而老子的利他并不是从仁义的出发点而为,而是老子从观察自然,体会到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

6、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而水的无私之德正是最接近于道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的无私善行,就能拥有能容、能大的胸襟与气度。在老子第七章也提及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可见不为私而生,是天长地存之道,亦是成全个人生命和事业的超高智能啊!二、处下不争老子在上善如水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是像水一样的。正因为当别物争着往高处爬的时候,它却甘居卑下的地位,甚至宁愿停留在众人所憎恶的地方,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水的这种不争的崇高品德,正是老子之道体

7、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老子看重不争之德,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到处猕漫着为私利而争嚷不休的情况,所以他以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法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老子仍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来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正如老子第二章:为而弗至也,功成而弗居也,老子第三十四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所谓的大道了。而处下是不争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为了说明处下的好处,老子又一次以有形之水来比拟、启发道。例如老子第三十二章说: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

8、谷之与江海也。就是说道之所以能存在于天下,犹如小河小溪的水全部要归流于江海,就能使万物自然宾服。老子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又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由于江海低漥处下,所以天下的水都下流归汇于它。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从水的处下而成大器大量的江海这一事实,阐发了善于处下在人生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此提醒人们,唯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

9、,才能成就人生不朽的事业。老子也藉水德告诫统治者,如果想成为万民之上的领袖,就必须站在万民之下;要想成为众人的带路人,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众人之后;要想天下人都争不赢你,你就必须不与天下人争。可见具有处下、不争的美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归附和拥戴。像老子这样不用机巧的巧妙,正是老子大智若愚的智能。三、以柔克刚不论是谈政治、说人生,老子都以阴柔为原则,主张静而反对动,主张退让而反对进取,主张柔弱而反对刚强。老子之所以说阴柔,是因为与道的品性有关。老子第四十章:弱也者,道之用也。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在发生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但这并不表示它是消极的,而是道虚静自然,它虽化生万物却不支配、不拥有、不

10、表现有意志的强有力的运作,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老子也在老子第七十八章中借水来阐述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又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所以,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却又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俗谚所说滴水穿石之意。的确,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之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11、。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更因此坚信柔弱胜刚强。当然,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而为了增加柔弱胜刚强的说服力,老子又在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出水以外的论据,使其立论更具说服力。所以他在老子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可见柔弱是具有弹性、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表现,故能胜过外在坚强,实则僵硬而缺乏弹性的刚强者。以上是老子从自然生命现象中归纳出的道理,而这种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若运用于人生或社会

12、生活,就是主张柔顺、退却、忍让,而反对以强硬的姿态进取和对抗。就像一场大风吹过,折断的、倒伏的,是强壮有力的大树,柔弱的小草却反而安然无恙。所以,柔顺乃是个人自我保全之道。不过,若以实际情况而言,人又怎能一味地忍让、不求进取,不求成功呢?事实上,老子也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这就表示老子所谓的柔顺更是克敌致胜之道对于敌人,若要使它收敛,先故意使它扩张;若要削弱它的势力,先故意使它强大;若要废除它,先故意抬举它;若要夺取它,故意先给予它,其目的就是以柔弱的方法促进强大敌人的灭亡。如果我

13、们用历史上著名的句践复国的事例来说明就更能清楚了解老子以柔克刚的致胜之道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争,越国大败,几乎亡国。若不是越王句践在忍辱归国后,一方面不断示以柔弱,一方面积极鼓励吴国的扩张计画,使吴国在国势日益强大的同时,也因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力变得空虚。于是越国便趁吴国大军在外之际,以精兵突击,给予其沉重的打击,迫使吴王承认两国的平等地位,而终于在多年的相峙下,消灭了吴国。所以以柔克刚无疑是老子处世哲学中一种深微明哲的道理。四、大盈若冲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出了效法水的为人处世哲学谦卑、宽容、无争。他指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

14、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即一个人的行为应该象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象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象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象水一样准平有信;为政要象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象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象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然后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老子由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老子还以盛水的容器之空与注水之满(盈)来形容“道”之虚空以应无穷之用,深刻阐述了事物之实与虚、满与空的辩证关系。他说:“道冲,而用之

15、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九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四十五章)“道冲”(“冲”,古字为“盅”,说文解释为“器虚”),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盛水之器只有虚空,才能“其用无穷”。老子把这一生活现象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以“器虚”作为其“道”的本质。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让水把器皿注得满满的,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也就意味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和顶峰,接下来便是衰败的到来。因此,与其将水注满器皿,不如让它保持空虚,这样才会“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庄子齐物论),持有无限的用途。“大盈若冲”,按照这一思路,老子发现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稀声”等等。这就提示世人,要注意以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看待事物,为人处事要以谦卑、弱柔的姿态出现。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