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18812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二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提要:本文借鉴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途径。这三个途径分别是:一、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力、主体、创造性思维、个性品质、动机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

2、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创造出新的设想、 新的解题思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

3、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数学不仅是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数与量各种关系的方式。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

4、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

5、维。例如:我在教学实际测量这一课时,发给学生一个卷尺和三根标杆,让全班学生到操场上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足球场两个球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卷尺只有 20 米,你怎样保证测量的路线一定是直线的?你能计算出本人一步的距离是多少米吗?你能计算出学校的环形跑道的长度吗?你能计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自觉地看书,对照着书上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加工,说着自己的解决方法,最后一致通过三个人拿着标杆,一个人观察先确定球门之间的直线,再用卷尺在这条直线上测量距离,逐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把激趣、启

6、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

7、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

8、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2、例题、习题生活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强化

9、数学探究的动机。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为此我认为可以改编原有的题材为生活化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时,我用厚 1 厘米的木板做了一个长方体木盒,在课堂上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个木盒的体积是多少?容积是多少?如果木板的厚度不计,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把木盒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自已动手去测量,去计算,去比较,去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上面的学习后,继续提问:

10、通过你的测量还能知道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讨论制造这个木盒需要木板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求能装水多少千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这样把书上离生活较远的知识变为学生现实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讲、练、议的机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进行了锻炼。3、变定势思维为多角度思维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11、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法。这对我们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的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问多思,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和精神的具体运用。这样的题目在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下面仅就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来阐述解题中的“一法多用”。例如:我在教学“盈亏问题”应用题时,把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运用到解分数应用题当中。“用绳子量一口井的深度,绳子两折,一端放入井底,井口外还有 4 米,绳子三折,一端放入井底,井口外还有 1 米,井深是多少米?”一般的解法是:绳长=(41)( )=18 米,井深=1824=5(米)。如果把题目的条

12、件进行转化,运用盈亏的思想去思考,把绳子当作物数,把井深当作人数去理解:几个小朋友分一筐苹果,一人分两个,还剩 8 个(4 米2 折),一人分三个,还剩 3 个(3 米1 折),小朋友有几人?列式:(4231)(32)=5。第二种解法妙就妙在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一法多用,变定势思维为多角度思维,寻找意想不到而又是最佳的解题思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逐步使学生养成探究的精神。4、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

13、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解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113.04 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 2 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如下:先求出圆柱

14、体的高:113.04(23.142)9(分米),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3.14229113.04(立方分米)。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113.0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长方体sh,所以 V 圆柱体侧2底面。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

15、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三、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国已经加入 WTO,参加了世界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要重视教育,特别要重视基础教育。所以,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

16、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数学定义、定理和公式,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准备种植花草的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